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柔弱双肩撑起三个家庭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4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 刘睿喆 杨子雯

近日,清晨5点,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枣阳市新市镇山头李村,一片寂静。

50岁的陈善云穿戴整齐后,忙着烧水烫料,给20多头黄牛喂草。清扫完牛棚,天空已微微泛白。她揉了揉酸痛的腰,顾不上歇口气,又一头扎进厨房,忙着择菜、洗锅、烧火,给全家老小准备早饭,灶火映红了她布满汗水的脸庞。

“老人的稀饭要烂糊,容易消化;孩子正在长身体,营养要跟上,稀饭里卧个他们喜欢的鸡蛋……”陈善云在心里默默念叨。

这样的清晨,在陈善云嫁入李家的28年里,已经出现了上万次。在这个由残疾病弱组成的特殊家庭里,她用柔弱双肩为三个家庭撑起一片天,用博大爱心点亮美好生活。

时间回溯到1997年,22岁的陈善云带着两岁的儿子改嫁到山头李村,呈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座沉重的山峦:丈夫左手先天残疾,大伯哥腿部残疾,年迈的公婆卧床不起。陈善云没有嫌弃:“日子都是过出来的,只要吃苦耐劳,好日子就有奔头。”遇到困难时,陈善云总是咬紧牙关,告诫自己“不抛弃,不放弃”。

2001年,陈善云怀孕,婆婆被确诊癌症晚期。她在照顾婆婆时突然临产,被紧急送往钱岗卫生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陈善云望着初生的婴儿,内心欢喜,对生活充满憧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张脑瘫的诊断书击碎了陈善云所有梦想。“这个孩子留下来也活不到成年,你要有心理准备。”医生的告诫如针扎心。陈善云将小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回家后每天给他做按摩和康复训练。但康复效果并不明显,小儿子最终在23岁时离世。

2007年,腿部残疾的大伯哥与残疾女子组建家庭,生下一儿一女,无人照料。陈善云主动承担起哺育两个孩子的重任。“侄儿也是儿,侄女也是女,都是一家人,何必分你我?”陈善云说。

201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两岁的侄女高烧5个多小时,陈善云二话不说,骑上三轮摩托车,顶着刺骨寒风,疾驰二十多里,把侄女平安送到医院救治。在陈善云的悉心呵护和教育下,长子和侄子侄女长大成人。如今,长子已是村党支部委员,工作获得村民们一致好评。2024年6月,侄子以优异成绩考入襄阳四中。

2020年,李家姐夫病故,留下患病的姑子姐李富荣独自生活。陈善云二话没说,再次揽下重担,五年如一日地照顾李富荣的生活起居。陈善云和丈夫每周固定时间为李富荣送去必需的蔬菜、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隔三岔五地将她接到家中照顾。有一次,全家人正在吃饭,李富荣突然犯病,一边说饭菜不好吃,一边把饭碗摔在桌子上,饭菜溅了陈善云一身。陈善云抹了抹眼泪,先是安抚李富荣的情绪,然后擦了擦身上的污渍,重新盛饭端到她面前。“只要姑子姐还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顾她一天。”陈善云目光坚定。

2015年,陈善云家庭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善云跟丈夫商量:“脱贫还是要靠自己,我们有手有脚,不能让人看扁!”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善云决心发展养殖业。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割草、喂食。养殖场常年弥漫着难闻的牛粪味,她和丈夫一起动手清理牛羊粪,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在各种政策帮扶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她的养殖场黄牛存栏量达20多头、羊40多只。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陈善云捡起祖传酿酒手艺,在家中酿制地封黄酒,年生产黄酒、米酒5000多斤,在村干部帮助下,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30亩庄稼地、循环养殖牛羊、口感醇厚的黄酒,让这个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如今,孩子们已成才,养殖生意红火,这个饱经风霜的家终于苦尽甘来。陈善云常说:“日子再难,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福。”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山头李村,陈善云依旧在牛棚与灶台间忙碌。

陈善云孝老敬亲的事迹传遍鄂豫两省,今年7月,她被评为“襄阳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