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清风细雨润楚都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02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宋敏 刘晓青 通讯员 张文强 薛金

8月16日,襄阳市中心医院——掌超赋能5G远程诊断中心宜城分中心在宜城市人民医院正式揭牌。该中心的建成,让宜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甲医院专家的精准超声诊断服务。

“未来3年内,将实现‘掌上超声’设备覆盖宜城市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优质服务。”宜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胡宗华表示。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市紧扣作风建设与破解发展难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深度融合,以“学”的深度锚定方向,以“干”的力度检验成效,推动党员干部在真抓实干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惠民暖企的生动实践,交出了一份“作风硬、民生暖、发展兴”的亮眼答卷。

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我们正严格按照高标准推进收尾工作,学生食堂正在紧锣密鼓施工,预计5天内完成设备安装。整个校园建设工程将于8月底全面竣工,确保9月1日顺利开学。”8月18日,鲤鱼湖中学副校长姚俊涛说。

记者在鲤鱼湖中学新校区建设现场看到,教学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教室和寝室设施均已完工。作为今年宜城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鲤鱼湖中学新校区的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将进一步推动宜城市教育提质增效。

“灌溉渠通了,今年水稻丰收有望了!”8月15日,在钟岗村二组,村民们望着流入田间的清水,脸上写满踏实。此前,因主沟渠年久失修、淤堵严重,36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成了村民心头的“老大难”。

钟岗村“两委”以“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守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三递进”精准攻坚——先硬化维修50米沟渠、清理80米淤堵段,保障基础灌溉;再协调供电部门为2口新打的抗旱机井通电,降低单一水源风险;最后在7月水稻抽穗关键期,统筹协调卜船山水库和周边堰塘水源,化解连旱危机。

8月13日下午5点,宜城市实验小学校园内,30多名小学生身着泳衣泳帽,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在学校建设的可拆卸泳池里练习憋气、蹬腿、漂浮等基础动作。

为解决青少年“在哪学、去哪游”的难题,今年暑假,宜城市创新启动“水花行动”试点,将其纳入民生重点项目,投入30余万元,精心选定5所学校作为试点,在校园内安装拆卸式游泳池,为学生提供安全、便利、规范的亲水环境。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难”“上楼难”“用水难”等问题,市领导领题包保、部门协同攻坚、干部迎难而上。截至目前,已办理房产证600余份,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电梯43部,改造供水管网5.9公里,惠及群众10余万人。

“民生实事的核心是群众有获得感,要办出温度、办出速度、办出力度。”宜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用“精准服务”激活“发展动能”

8月18日,记者在宜城市经济开发区东片区的地下管网建设施工现场看到,烈日下,工人们仍在加紧施工。

据介绍,该片区曾因地下管网老化,每逢强降雨便内涝严重,积水倒灌厂区,成为企业发展的“心病”。今年3月,园区启动“管网根治工程”——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诊断”,精准定位问题;大力推进楚都大道、宋玉三路雨水连通工程等3个立行立改项目。

“8月底前将全面完成雨污管网全覆盖改造。基础设施升级不仅消除了企业后顾之忧,更增强了园区吸引力和产业升级支撑力。”宜城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丽说,“通过这次改造,优化了营商环境,彻底消除企业长期以来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长远发展的信心,显著提升了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部门协同联动同样亮点频现。宜城市科经局针对天舒纺织迎峰度夏的限电风险,协调供电、发改等部门将其纳入保障名单,确保用电高峰期“不限产、不断供”。

在“四上”企业调研服务中,宜城市以“送政策、问诉求、解难题、优服务”为抓手,对宜城全市706家“四上”企业进行分类走访,共收集汇总106家企业反映的148个问题。截至目前,115个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剩余33个问题也在稳步推进中。

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宜城市建立“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包保+问题清单销号”机制,领导干部带队深入企业摸排生产经营、要素保障等诉求,“一企一策”精准破题。

“对个性问题强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对突出共性问题则着力从政策机制层面破题,切实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以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护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宜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以“严的基调”护航“作风常新”

“过去有事情要到社区反映,现在志愿者经常挨家挨户上门听诉求,遇到问题不出门也能得到解决。”8月18日,宜城市光彩商圈商户徐林告诉记者。

今年4月初,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在光彩商圈探索建立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和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聚焦权益保障、公共安全、“一老一小”等民生热点开展社会观察,主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督改民忧,走出一条“人大+”多元共治新路径,助力基层治理高效化、现代化。

作风建设贵在持久,重在长效。宜城市委坚持“学查改”贯通、“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宜城市领导带头下沉调研140余次,组建14个督导组对82家单位开展全覆盖督导;宜城市委常委会带头查摆问题13条,该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问题清单1100余个,查摆问题7550余条,立行立改371个;创新群众意见“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解决政策执行、服务群众等作风问题67个。

对党的二十大以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查处违规吃喝、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115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4人,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

同时,聚焦反复性、顽固性问题,组建10个“四风”调研督导组,推动整改共性问题7类,依规处置涉嫌违规违纪问题10个;修订《宜城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等4项制度,从机制上堵塞漏洞,构建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惠及民生——宜城市领导带头征集群众意见1300余条,党员干部通过“四下基层”办好民生实事400余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的变化、“干”的实效。

“从田间地头的灌溉沟渠到企业车间的排水管网,从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到校园泳池的亲水环境,宜城市以学习教育为引领,将作风建设融入民生细节与发展大局,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宜城市委主要领导说。

这场触及思想、深入行动的“作风淬炼”,正持续为宜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