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三调联动”织密矛盾化解网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01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赵亚丽 通讯员 罗海彦

“真没想到,不用打官司,3天就拿到了赔偿款!”工伤维权案当事人李某某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襄阳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简称“三调联动”)的高效与温暖。

“三调联动”,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人民调解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解决民间纠纷;行政调解指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通过协调劝导化解争议;司法调解则是法院在诉讼中主持调解,推动纠纷在诉讼环节高效化解。三者有机衔接,构成多元、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2025年上半年,全市通过人民调解化解纠纷24947件,成功化解24044件,成功率高达96.4%,其中联动化解9000余件,未发生因调解不力引发的重大案事件。这一亮眼数据,正是“三调联动”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协同化高效运转的生动写照。

要让“三调联动”从纸面落到地面,制度是关键。近年来,襄阳市司法局联合多部门打出一套“制度组合拳”:与市平安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襄阳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实施办法》,明确“三调联动”的原则、职责与衔接机制,并将其纳入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考核体系,以制度刚性确保机制运行;联合市平安办、市信访局制定相关工作规程,在市信访接待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站,每日安排政法干警与律师值班,为群众答疑解惑、指引合法解决路径。

为让调解协议“说了算数”,全市110个行业调解组织里,司法确认室成了“标配”。当事人不用跑法院,在调解现场就能给调解协议“上保险”,近3年已有2700余件调解案件通过这一方式“上锁加固”。此外,依托信访法治平台“分诊”、调解组织“门诊”、行政部门“会诊”、人民法院“确诊”的四级过滤机制,90%的信访矛盾被导入法治化解决轨道,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的激化与升级。

在实际矛盾化解过程中,“三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成功解决了众多棘手难题。老河口市某纺织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125名员工工资137万余元,法院拟拍卖该公司部分资产偿债,引发了员工的强烈情绪。关键时刻,老河口市职工劳动争议调委会主动介入,推行“暖工助企保发展”措施,引导员工“维权不停工,调解不停产”。经过20多天的努力,成功达成调解协议并完成司法确认,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无缝对接,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又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有温度的调解救活了我们企业。”

“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进对一门全搞定!”这是群众对襄阳“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实在评价。为了让群众更便捷地解决矛盾纠纷,各县(市、区)积极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流转、多元化解与跟踪反馈。

枣阳市推行“政法信访部门常驻+行业主管部门轮驻+涉事单位随驻”模式,今年以来,枣阳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接待群众2500余人,成功调解1213件。老河口市按照“常驻、轮驻、随叫随驻”原则,组织24个职能部门、12个行业调委会和4个社会组织常态化进驻“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自2022年6月运行以来,累计调解纠纷4600余件,调解金额达10.2亿元,成功率达96%以上。同时,老河口市引入“无人律所”系统和远程视频调解设备,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实现“云端”调解纠纷。襄州区整合10余个部门的专业力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群众诉求“只进一门、只跑一地”,今年已化解纠纷300余件。

如今在襄阳,群众遇到房产纠纷、欠薪争议等问题,走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就能获得“受理—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服务。这种以人民调解优先、行政调解把关、司法调解兜底的“三调联动”新格局,正成为襄阳信访法治化建设的鲜活实践,让矛盾化解有速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