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闵佳 通讯员闫津歌 乔荣)“在‘家门口’就把拖了几年的借贷纠纷化解了,这‘一公里纠纷解决圈’真管用!”近日,南漳县武安镇居民曾某夫妇拿到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民事裁定书时,难掩感激之情。这场由法庭、司法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协同化解的纠纷,正是南漳县武安镇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生动缩影。
几年前,曾某夫妇因生意周转向老乡陈某借款6万多元。陈某为解其燃眉之急,甚至向他人举债。然而借款到期后,曾某夫妇因经营不善未能如期还款。多次催要无果的陈某无奈之下准备起诉维权。
武安法庭干警接待陈某时,没有简单走诉讼程序,而是先拉家常,摸清双方心结:陈某念及老乡情分不想对簿公堂,曾某夫妇也并非恶意拖欠,只是暂时无力一次性偿还。武安法庭当即决定引导双方通过非诉途径化解,避免“官司赢了、人情断了”。
在武安镇综治中心,调解员联合武安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共同介入,结合双方经济状况制定分期还款方案。经过耐心沟通,陈某与曾某夫妇很快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随后到法庭完成司法确认。短短几天,这起积压多年的纠纷便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和。
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源于武安法庭打造的“一公里纠纷解决圈”。该模式以“法庭引导、综治协调、多元参与、司法保障”为核心,将解纷资源下沉到群众“家门口”。
镇党委出台诉源治理意见,明确“两所一庭一中心”职责,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通过制定《适宜诉前调解纠纷类型指引清单》,将民间借贷、邻里矛盾等常见纠纷优先引导至镇综治中心,形成“法庭导流、综治排查预警”的双向闭环,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依托“1+4+N”机制(综治中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信访办+人民调解),吸纳“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参与调解,定期召开“碰头会”凝聚合力。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圈,群众可在镇综治中心站点申请调解,也能通过在线平台远程参与,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在外务工人员也能享受便捷服务。
对达成的调解协议,法庭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审查,出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裁定书。这一“硬核保障”消除了当事人“调解后不履行”的顾虑,让非诉调解更具权威性,形成“调解成功一例、司法确认一例、息诉罢访一件”的良性循环。
如今,“一公里纠纷解决圈”成效显现:武安法庭收案数呈下降趋势,调解率同比提高30%,不仅降低了群众的维权成本,还守护了乡土人情,让基层矛盾在法理与情理的平衡中得到化解,为乡村治理注入法治温度与民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