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月皎 张伊乔
8月14日清晨,刚结束东莞30天打工的闫家玉,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远在杭州打工的母亲黄宏英的视频电话。
“妈,发工资了,一个月赚了3300元!”视频电话刚接通的瞬间,闫家玉兴奋地向母亲报告自己的劳动成果。
然而,看到屏幕那头母亲憔悴的面容,闫家玉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说:“妈,你累不累?我想你了,啥时候回来?”
看着女儿消瘦的脸庞,黄宏英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说:“别哭!快开学时我就回来,送你去上学。”
闫家玉一家住在襄州区黄集镇。父亲生病以前,闫家玉也是这个五口之家里的“小公主”,父亲在工地打工,母亲在超市收银,闫家玉既有姐姐的呵护,也有弟弟的陪伴。日子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然而,幸福生活在2022年寒假戛然而止。
那天早上,闫家玉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从床上摔下,他挣扎着摸到手机。接到电话的瞬间,黄宏英丢下手头的工作,往家冲去。
后来,闫家玉的父亲被紧急送医抢救。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醒来时,他仿佛变了一个人:走路不稳,说话时眼神涣散……
父亲倒下,养家的重担压在了闫家玉母亲的肩上。然而,超市收银工作带来的收入,已无法支付丈夫高昂的医药费和3个孩子的学费。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她不得不前往杭州当护工。
记者问起上一次见母亲是什么时候,闫家玉想了很久,泪水陡然滑落:“本来今年春节要回来的,可妈妈为了多挣点加班费,拖到过完年才回。那时,我已经开学了。”
在家待的几天里,丈夫痛风发作,黄宏英安顿好丈夫住院后,立马准备启程返工。临行前,她匆匆赶到襄阳三中,只为见女儿一面。
然而,由于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母女只能隔着栅栏相见。黄宏英将一大包食物和日用品,通过栅栏缝隙塞了进去。
短短几分钟的看望,母亲就敏锐地捕捉到女儿眉宇间的紧张。
“高考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尽力就好。”母亲轻声叮嘱。
从小到大,在姐弟3人心中,母亲不仅是遮风挡雨的依靠,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学业上,她从不苛责孩子们,一句常重复的“尽力就好”,不知不觉支撑着姐弟3人自律前行。
高考落幕,当许多同龄人沉浸在暑期的松弛或对远方的憧憬中时,闫家玉默默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姐姐当年也是自己挣的大学学费。”闫家玉说,“我也要像她一样,为家里减轻些负担。”
7月3日,攥紧舅舅帮忙买好的前往东莞的火车票,闫家玉开始了18个小时的硬座旅程。
抵达东莞后,在婶婶和一位好心阿姨的帮助下,经过一周辗转,闫家玉终于在一家手机零配件厂找到了工作——负责手机壳质检。
然而,作为新手的闫家玉动作不熟练,效率远达不到每天完成3000个手机壳质检的要求。快要累崩溃时,一位热心工友默默帮她分担了许多任务。“听说她在这个厂工作了许多年。从她身上,我不仅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善意,更读懂了那份吃苦耐劳的韧性。”闫家玉说。
虽然闫家玉赚到的3300元距离大学学费还有缺口,但希望的曙光已然出现。由襄阳融媒体中心、襄阳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联合雲毅慈善基金会发起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提供了助学金,不仅为闫家玉铺平了求学路,更在她心底悄然种下善意的种子。“以后等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别人,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闫家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