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程备 通讯员 袁正昌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谷城县,因神农氏尝植五谷而得名,西周时封谷国,汉江、南河、北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谷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军队联合作战,在汉江沿岸筑起了一道道抵御日军侵略的坚固防线,挺起了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
早期共产党组织在汉江边的茨河镇秘密组建了鄂北手纺织训练所,一边为前线战士生产被服等物资,一边培养输送抗日骨干,为全民抗战奠定坚实基础。
1945年3月29日,侵华日军占领了襄樊(现为襄阳)等地,继而进攻老河口,目的是补充军需,以战养战,同时控制老河口军用机场,支援平汉铁路及长江流域战事。4月7日,日军黑山联队2000余人沿汉江上窜,将罪恶之手伸进了谷城辖区。
谷城人民奋起反抗,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筹建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多少将士血染战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三十勇士血染红石岩
当获悉日军黑山联队沿汉江水路从襄樊到谷城的情报后,驻守在茨河镇的国民党122师开始在汉江边构筑多道防线,全力掩护大部队及群众转移。
122师在茨河一处石头山留下一个排的兵力,共计30人,担当阻击日军上岸的任务,战士们誓死保卫家乡。
这是一座海拔200多米的山头,大部分石块延伸至汉江,好似一头扎在河中饮水的大象,拦截着河水,形成一股回流,故称它“象鼻回流湾”。
在回流湾处,有旧时拉纤修建的仅供一人通行的狭窄山路,另一端是一个形似鲢鱼口的洼地,长满了荆棘和茂密的树木。要想从汉江上岸,确有难度。
在石头山上可居高临下,是打伏击的好地方,阻击日军的30名战士埋伏在山头,枪口对准汉江江面,等待日军到来。
4月7日清晨,日军黑山联队的先遣部队逼近茨河,在离石头山300多米地方突然停下,似乎察觉到附近有伏兵。于是,日军派士兵侦察,埋伏在石头山上的抗日战士一动不动,生怕暴露了目标。
日军一番火力侦察后,发觉没什么问题,又开始前行。当日军进入设好的包围圈时,石头山上的30名战士借助有利地势,向日军猛烈射击。日军猝不及防,被击毙数十人,随即退回。
为摸清石头山上的兵力部署,中午时分,日军派来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并对这个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事后,日军又发起了二次进攻,可刚踏进石头山伏击圈,子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飞过来,尸首遍地,日军吓得再次退回。
不敢贸然进攻的日军选择用大炮攻击,炮弹落在石头山上,尘土飞扬,火光冲天。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兵分两路,一路顺着汉江边的小路进窜,一路从洼地强攻石头山。
面对冲上来的日军,抗日战士毫不畏惧,一次次把日军打退。然而,敌众我寡,浴血奋战之后,抗日战士死伤惨重,有的断了手,有的双膝被炸掉,有的眼睛被火药熏瞎,直到把子弹打光、手榴弹扔完,也没有一个战士退缩。
此时,日军发疯似的迎面扑来,一场肉搏战开始了。幸存的受伤战士边打边退,最后退到了石头山的悬崖边上。日军黑山联队军官举起战刀大喊“抓活的”,继续进逼。
生死关头,抗日战士沉着冷静,瞪着血红大眼睛,砸坏枪支,死命地向日军抛去,然后转身跳进汹涌翻滚的汉江之中。
这次战斗,为群众安全转移和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汉江沿线部署第二道、第三道战争防线争取了宝贵时间。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茨河人民把这块用鲜血染红的石头山命名为“红石岩”。如今,红石岩已经成为谷城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日军联队长亡命南河边
红石岩一战后,日军黑山联队占领了茨河镇,继续向北推进。
此时,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汉江沿线的布防基本完成。为了诱敌深入,也为日后更有效地打击日军主力,122师在庙滩镇南川一带设下埋伏。当日军行至南川时,122师战士果断开枪,正面阻击日军入侵。
日军用大炮轰击,掩护步兵进攻,多次被抗日战士打退。激战2个多小时,122师某连因死伤惨重放弃了南川阵地。1945年4月8日中午,日军占领了庙滩。同日,汉江对岸的老河口也失陷。
4月9日,行进中的日军怕沿路又有埋伏,就在庙滩休整队伍,把部队分成两路。一路1000余人,经黄畈、绿洼,企图侵占盛康镇;一路1000余人,以骑兵为先锋,经回流湾、格垒嘴,企图侵占谷城县城。
此时,谷城县义勇军警察战斗指挥部侦悉到日军黑山联队的动向,立即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进行部署。其中,谷城县义勇军警察第一总队赶至盛康协助正规军抄袭日军尾部,形成前后夹攻之势;谷城县义勇军警察第二总队奉命潜伏在汉江东岸的樊老公路附近,阻击日军东渡,迫使日军旧路返回。
然而,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支援,还是从庙滩打到了县城,在南河南岸驻扎,占领炮兵据点后,开始用火炮猛轰,掩护步兵强渡南河。
此时,国民党122师365团1营战士防守在南河北岸,与日军隔河相峙,誓不退让,坚决阻击日军渡河夺城。
4月11日晚,日军加强火力,持续炮火攻击,在县城防守的抗日战士热血沸腾,以炮火还击,战火燃烧,经久不息。
混战中,日军黑山联队队长稻业被抗日战士击毙。群龙无首的日军看到大势已去,立即打消强渡南河的念头,纷纷撤退,向襄樊方向回窜。
抗日战士见日军仓皇逃跑,便步步紧追。狡猾的日军怕沿路返回会遭伏击,又怕追兵赶到后遭前后夹击,于是在茨河一带,将部队分兵一路渡过汉江,沿襄老公路向老河口行进,企图转移目标。然而,日军还是走进了谷城县义勇军警察第二总队伏击圈,被打死20多人。
进犯盛康的日军,行至山区路段时也遭抗日战士的迎头痛击,遂回窜襄樊。
日军侵犯谷城五天五夜,谷城人民全力支援国民党抗日力量抵御侵略,共击毙日军近100人。谷城县义勇军警察牺牲23人,国民党122师牺牲数十人。
抗战精神激励后人奋进
据谷城县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早在1938年,谷城就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5月7日至9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谷城,先后出动飞机18架,连炸3天,投掷炸弹9枚,炸死炸伤17人,炸毁民房17间,导致县城群众流离失所。后来,县城到处都开挖防空洞,躲避日军飞机轰炸。
史料记载,从1938年5月7日到1945年6月10日,日机出动飞机160架,累计轰炸谷城26次,共投弹498枚,炸死336人,炸伤360人,炸毁民房720间、木船24只,其他财物不计其数。
日军在谷城犯下的滔天罪行,谷城人民永生难忘,伟大的抗战精神更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抗战精神的内核。”今年8月份以来,谷城一批批党员干部来到修葺一新的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凝聚发展共识,为谷城打造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早日建成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1939年4月,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在茨河镇下街创办,2年时间里开设3期训练班,由革命家陶铸、王翰、曹荻秋、张执一等在此授课,先后培养了200多名抗日骨干分子,其中30余人发展为中共党员,为敌后抗日输送了一大批干部,被誉为“鄂北抗大”。马识途等早期中共党员在此开展红色革命,后辗转他地继续抗日。
2008年,鄂北手纺织训练所被命名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开始,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着手对这处旧址进行修缮,精心打造了4个主题鲜明的红色展馆,现已对外开放,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年接待量达12000人次。
“通过参观,大家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更加坚定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初心,要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教师文有书说。
茨河镇党委书记刘建明表示:“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活学活用,把精神转化为动力,务本务实,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谷城县境内形成了以该县烈士陵园为龙头,以茨河鄂北手纺织训练所、薤山贺龙司令部旧址、五山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及九里岗革命历史展览馆、南河苏区红色记忆馆等为支撑的红色教育体系,激励谷城人民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