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通讯员 程思念
今年以来,保康县深入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要求,将“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服务发展、促进共富的关键抓手,紧紧围绕“回乡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目标,精心构筑“乡情感召链、政策赋能链、服务保障链”,推动返乡创业工作呈现“归雁成群、活力迸发、质效双升”的生动局面。
织密“乡情感召链”
构建“引凤归巢”强磁场
保康县坚持高位推动与精准对接相结合,变“在外游子”为“归乡创客”。
顶层设计“一盘棋”。县委、县政府将返乡创业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专班,构建“人社牵头、部门协同、乡镇联动”的高效推进机制。出台《保康县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保障措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护航的强大合力。
精准摸排“一本账”。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力量和异地商会、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对保康籍在外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技术能手、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行“地毯式”摸排,并动态更新“保康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创新运用手机短信精准推送、旅游景区场景宣传等方式,持续传递家乡发展新貌、产业新机、政策红利,有效激发“雁归桑梓”的创业热情。
项目供给“一清单”。多部门联合编制《保康县返乡创业投资指引手册》。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如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电商等),精选汇总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优质创业项目20余个,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路径,有效降低创业试错成本,为创业者精准导航、前瞻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政策赋能链”
打造“创业无忧”生态圈
聚焦创业者痛点难点,打好政策、金融、培训“组合拳”,让创业者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
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全面梳理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创业扶持政策,涵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场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编制成通俗易懂的《保康县返乡创业政策一本通》。创新“线上平台智能匹配推送+线下服务专员上门解读”的精准服务模式,确保各项政策红利第一时间精准直达创业者手中,政策知晓率、兑现率显著提升。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深化人社、财政、金融机构协同联动,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流程,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三优先”(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放款)。今年以来,已为149个优质返乡创业项目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45万元,有效缓解了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资金压力,创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技能培训“按需赋能”。紧密对接全县磷化工、文旅、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返乡创业者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深入实施“创业意识激发+实用技能提升”融合计划,累计开展电商运营实操、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农产品加工技术等针对性培训1275人次,为返乡企业定向输送学员超200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筑牢“服务保障链”
厚植“兴业沃土”新动能
以最优营商环境护航创业梦想,营造“近悦远来”的创业氛围。
服务效能“一站提速”。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创业服务专窗,大力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服务模式,基层创业相关办件量达573件,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扎实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主动上门问需,精准纾困解难,协调解决企业开办、经营中各类问题73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创业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典型引领“群雁齐飞”。大力实施“楚商回乡”典型引路工程。联合保康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楚商回乡 人社护航”系列专题报道,深度挖掘、生动讲述优秀返乡创业者的奋斗故事,弘扬新时代保康人敢闯敢试、回报桑梓的创业精神。截至目前,专题报道已发布4期,全网浏览量突破2万人次,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432人,在全县营造了“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竞相创业”的浓厚氛围。
用工保障“双向发力”。建立常态化企业用工需求摸排机制,通过电话询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动态更新“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密集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42场,通过“保康人社”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29期,提供岗位超3000个。深化校企合作,搭建高效校招平台,为83家重点企业(含返乡创业企业)输送各类人才500余人,有效破解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为返乡创业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