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全媒体记者 毛陈宇 通讯员 朱斌 孙珍
26米长的H型钢激光切割机轰鸣运转,机器人激光焊接臂灵活舞动,龙门式大幅面激光切割机精准作业……近日,记者走进长飞光坊(襄阳)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跃然眼前。这个工业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开足马力,加速释放产能。
今年3月,一束“光”从城市新中心射出:作为湖北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的重要项目,长飞光坊襄阳工业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简称长飞光坊襄阳基地)在东津新区正式建成投产,为襄阳乃至湖北的先进制造业版图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5个月来,从精准聚焦疏通产业链“关键点”到积极拓展市场“辐射圈”,再到全力激活人才“能量源”,东津新区打出了一套高效务实的服务“组合拳”,助力长飞光坊襄阳基地更好发展。
聚焦“关键点”,疏通脉络解企忧
长飞光坊襄阳基地投产伊始,便面临一个现实挑战:其高端激光设备制造急需龙门铣精加工、特种焊接、精密涂装等本地化配套服务的有力支撑。然而,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成员”,长飞光坊襄阳基地对本地配套资源的“家底”尚不熟悉,一时难以精准对接,影响了生产效率,面临订单交付压力。
企业的痛点,就是服务的着力点。通过常态化走访了解到长飞光坊襄阳基地“成长的烦恼”后,东津新区产业基金办积极行动,纾困解难。很快,一场围绕产业链精准对接的“破冰行动”展开。服务专班兵分多路,深入全市摸排筛选,最终在某工业园区锁定了具备资质与产能匹配的优质配套服务商。
精准对接,打通堵点,激活全局。这场“联姻”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疏通了稳定生产的“卡脖子”环节,更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畅通了长飞光坊襄阳基地与襄阳本地众多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对接渠道,为长飞光坊襄阳基地在东津新区这片沃土上扎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辐射圈”,开拓市场添动能
如何让先进的激光应用装备迅速在襄阳乃至更广阔的区域找到“用武之地”?这成为摆在长飞光坊襄阳基地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企业通过“企业诉求受理”系统表达想开拓本地市场的想法后,服务专班迅速联合襄阳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启动重点产业供需精准对接机制。
服务专班仔细研究项目特点,综合考虑投资规模、技术路线契合度、潜在需求等因素,对全市近期开工的工业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最终为长飞光坊襄阳基地遴选出16家合作前景广阔的重点对接对象。
在服务专班的精心组织与强力推动下,激光智造专场供需推介会举办。会上,长飞光坊襄阳基地与万洲电气、湖北卓茂等襄阳本地企业成功“牵手”,达成激光装备采购合作意向。
此举不仅为长飞光坊襄阳基地开拓襄阳市场提供了关键助力,更为其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激活“能量源”,筑牢根基促发展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和订单量持续增长,长飞光坊襄阳基地对技术工人、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急企业之所急,解人才之所盼。东津新区产业基金办靠前服务,围绕企业反映的“用工难”和员工“安居愁”问题,迅速制定系统化的组合服务方案。
安居先行,筑巢引凤稳人心。服务专班实地走访考察东津优质人才公寓项目,细致评估居住环境、租金水平及通勤便利性,并积极对接房源管理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为企业员工开辟租赁“绿色通道”,简化入住流程,努力让人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广拓渠道,精准引才汇智力。服务专班积极联动东津新区党群工作部、社会事务局等职能部门,多渠道发布精准招聘信息,覆盖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领域,广纳四方英才。
定向育才,破解“技工荒”。针对技术工人短缺的痛点,服务专班精准对接相关职业培训机构,探索构建“企业提需求、政府搭平台、机构定课程、定向输人才”的技能人才培养闭环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定向输送模式,有效提升人岗适配率。
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书写崭新的“光”篇章。今年以来,长飞光坊襄阳基地积极申报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