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以学科利刃铸就生命防线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6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航空路院区实景图。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签署协议共同打造脑科中心。

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建立骨科专科联盟。

全媒体记者 方远 通讯员 程贺轶 程宇虹 文/图

1950年,襄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诞生;

1960年,更名为襄阳县人民医院;

1996年,获评“二级甲等医院”;

2018年,整体搬迁至航空路新址并成立卒中中心;

2020年,跻身“三级综合医院”行列;

2023年,规划区域性脑科中心;

2024年,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式揭牌;

2025年,骨科中心、创伤中心相继揭牌并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在七十余载的岁月长河中,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完成了从基础医疗保障机构到现代化综合医院的华丽蜕变。每一次更名都是发展的印记,每一次搬迁都是规模的跨越,每一个中心的成立都是学科实力的提升。

在2025年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聚焦这所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医院,深入探寻该院在脑科、骨科、心血管、介入、信息等重点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服务创新,展现其在疑难重症救治和智慧医疗建设中的坚实步伐与卓越成就。

脑科中心:全链条守护脑健康的“生命中枢”

2024年10月15日,42岁的张女士(化姓)因车祸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意识昏迷,生命危在旦夕,被送往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当天17:44该患者入院,即刻启动卒中绿色通道;18:05完成CT评估,确诊其硬膜下血肿;18:30神经外科实施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将气管切开,积极开展术后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后期张女士突发眼球突出,经血管检查发现外伤骨折导致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颅内静脉窦)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沟通,动脉血直接逆流至海绵窦,引发颅内压增高、眼眶及视神经功能障碍,瘘口血流量大。经过快速讨论判断并与张女士家属沟通后,医生为张女士在血管内植入覆膜支架,其血流随即恢复正常。后续经过63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从急诊室到手术室再到康复室,这条开启“全速模式”拯救患者的生命通道,便是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倾力打造的全链条守护脑健康的“生命中枢”——脑科中心。

头痛该挂神经内科还是神经外科?以往,很多患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为打破固有医疗模式,更好地满足脑科疾病患者的就医需求,该院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疼痛康复科等多学科力量,构建“院前预警—精准诊疗—康复闭环”一体化服务体系,致力于成为守护襄阳地区百姓脑健康的坚实堡垒。

头痛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的顽疾,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残病因。该院神经内科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头痛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同时,该院成立了头痛中心,开设了每周五接诊的头痛门诊,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刘汉兴等教授定期坐诊。科室重点聚焦疑难头痛患者多学科管理、探索头痛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模式,带动地区头痛门诊建设和发展。

“我们不仅获批成立了帕金森、痴呆专科联盟,还建立了覆盖全省41家医院的头痛疾病协作网络。”神经内一科主任刘玥指着头痛门诊电子地图表示,“让患者少跑路、看名医,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7月5日,神经内一科凭借在头痛诊疗领域的卓越表现,成功获得“中部地区头痛联盟委员单位”的殊荣,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共同制定区域诊疗标准。

同时,作为襄阳地区较早开展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团队,该院神经内科已将手术术式从单纯造影拓展到动脉瘤栓塞、支架植入等四级手术。近日,成功为一名7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双侧桡动脉入路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该手术通过手腕部微小切口完成,该患者术后无须卧床,当即自行走回病房,打破传统股动脉入路术后需强制卧床的局限。

“如今,我们95%的造影及30%的支架手术都是经桡动脉完成,过去股动脉造影后需卧床24小时,现在患者术后即可下床。”神经内三科主任单愿军指着手术示意图解释道。

据了解,该院神经内科关键救治时效指标领先,患者入院至溶栓(DNT)平均仅需40分钟,至取栓穿刺(DPT)控制在90分钟内,均远优于国家标准。同时,科室运营规模显著,日均在院患者超过140人,2024年脑血管介入手术量突破1400例。

在手术麻醉科,神经外科主任李文杰正带领团队进行一场“刀尖上的芭蕾”——通过眉弓上2厘米的微创切口,甚至无须剃发去眉,便可为动脉瘤患者实施夹闭术。“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张洪钿工作室落地后开展的新技术,目前已成功救治17名患者。”李文杰介绍。

2024年3月,在张洪钿教授的帮助下,该院神经外科建立了张洪钿工作室,并开设专家门诊。张洪钿教授定期来院指导授课,传授先进理念,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本地患者。如今,该科室在微创眉弓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及高位颈髓占位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疼痛康复科,一场生命的重塑正在进行。75岁的张老伯脑出血后吞咽障碍、肢体瘫痪,科室主任王立鹏团队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四周后老人便可独立行走。在王立鹏的办公室墙上,张老伯赠送的那面印着“手术挽救生命,康复重塑尊严”的锦旗格外醒目。

骨科、创伤中心:快速响应复杂创伤的“救治中枢”

骨科作为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多年来,几代骨科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学科建设特色突出,优势凸显。为保持这一发展势头,3月22日,该院骨科中心正式成立,骨科领域迈入资源深度整合与亚专业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骨科中心开放床位240张,打破原有四个骨科病区界限,按疾病类型精细划分为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手显微、骨肿瘤、慢创修复七大亚专业病区。

该院副院长、骨科专家王永贵阐释了变革核心:“过去四个骨科各自独立,‘大而全’但不够精深,资源重复配置。中心化整合后,医生能聚焦亚专业领域,将手术做到极致;患者可直达专病病区,获得更精准高效的治疗;医院则避免了资源浪费,形成强大合力。”

对外合作是骨科中心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关键一步。该中心成立伊始便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建立了紧密的专科联盟,通过优质资源下沉和技术协作,快速提升综合实力。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专家陈廖斌教授团队亲临医院,为市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诊疗指导,惠及众多患者。

骨科中心的成就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骨三科陈万军团队负责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项目(FLS-骨折联络服务),经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严格评审,成功斩获FLS银奖。该奖项是国际骨质疏松管理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全国仅有18家医院获得。

与此同时,该院创伤中心在5月成功通过中国创伤救治联盟认证并正式运行。遭遇严重车祸的小吴(化姓),便是该中心运行后的首名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小吴伤势极其复杂:右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右踝关节骨折、右耻骨上下支及骶骨多发性骨折,同时合并右肾包膜下血肿及肠管扩张积气,提示存在肠系膜损伤风险,病情十分危急。

创伤中心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骨二科朱一旭等医护人员先为患者实施复杂的右股骨颈及踝关节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争分夺秒稳定核心创伤。同时,泌尿外科专家密切监控肾包膜下血肿变化,制定个性化保守治疗方案;胃肠外科则针对腹腔异常积气及潜在肠损伤风险进行精准评估与干预。在骨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的高效协同下,各专科难题被逐一攻克,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创伤中心的核心使命是高效救治严重复合伤与多发伤患者。王永贵表示,该中心整合了骨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脑外科、输血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及专业护理团队等全院核心资源,建立了高效的“一站式”救治流程,尤其强调“黄金1小时”响应机制,力求最大限度缩短术前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

技术创新是两大中心发展的驱动力。两大中心紧跟“数字骨科”前沿,重点应用两大核心技术——机器人导航微创手术与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为复杂骨折,尤其是骨盆骨折带来革命性改变,3D打印技术则在复杂骨缺损及关节翻修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4月,该院副院长潘正启与陈万军携手,成功完成了该院首例3D打印建模辅助仰卧位直接外侧入路复杂髋关节翻修术,为一位因左髋假体严重松动合并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1:1精确打印出病变髋关节模型,清晰呈现骨缺损与毗邻结构,并成功实施高难度翻修术,精准重建髋臼旋转中心,让患者重启“行走”人生。

心血管内科:打通“心”路全周期的“管理中枢”

“不能放弃,继续抢救!”心脏骤停整整50分钟,监护仪上那条刺眼的直线终于再次跃动——2023年10月12日,在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抢救室里,杨大爷(化姓)奇迹般地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始于杨大爷突发急性广泛心肌梗死(累及下壁、右室、正后壁)。转运至该院途中,杨大爷病情急转直下,心脏骤停、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30分钟,如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心跳,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持续胸外按压、反复电复律除颤……5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汗水浸透衣衫,50分钟的坚持,硬生生将杨大爷从死亡边缘拉回。

随即,心血管内科何亚雄主任团队争分夺秒,为杨大爷实施急诊冠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中段以远完全闭塞,迅速植入支架开通了“生命通道”。

这例超长时间心脏骤停的成功复苏,是该院心血管内科强大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发展迅猛,2024年成功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精准引导冠脉介入术,如同给血管做“高清超声”,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同年,该院完成首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为复杂病例开辟新路径。

硬件配置持续升级,拥有2台飞利浦DSA、食道超声、多导电生理仪、高频刺激仪、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等高端设备,为复杂手术和生命支持筑起坚实后盾。

技术实力转化为救治成果。该科室2024年完成介入手术超千台,急诊手术百余台,涵盖复杂PCI、起搏器植入、电生理手术等,救治成功率稳步提升,患者满意度高达98%以上。

何亚雄深知,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急诊介入(PCI)效果最佳。为此,科室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旨在优化襄州区及东津新区、高新区等区域的协同救治网络。通过深入社区义诊筛查、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居民急救意识,并依托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专家会诊、手术指导等技术协作,致力于为区域内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打造一条更快速、更高效的生命通道,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介入科:

驱动微创精准治疗的“技术中枢”

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科主任熊辉手持细如发丝的导丝,在血管中“穿针引线”。屏幕上,导丝蜿蜒穿行于闭塞的血管,直达患者坏死的脚趾。“过去糖尿病足只能截肢,现在通过毫米级的‘隧道工程’,我们能保住患者的肢体。”熊辉说。

这支由2名医师、3名技师和6名护士组成的团队,常年隐身于厚重的铅衣之下。20斤的铅衣、数小时站立辐射环境、24小时待命,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去年5月,一位70岁糖尿病足患者左脚溃烂发黑,面临截肢。介入团队通过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打通膝下闭塞血管。术后第三天,暗紫色的脚趾转为红润,最终仅切除坏死部分,保住了整只脚。“庄稼旱了,引水灌溉就能救活半枯的苗。我们做的,就是抢在完全坏死前把‘生命之水’引过去。”熊辉用比喻解释微创介入的精髓。

作为襄阳地区最早开展介入技术的科室之一,这里拥有先进的双C臂DSA造影设备。从产后大出血的急诊栓塞,到肺癌的射频消融;从凌晨抢救咯血患者,到为高危产妇预置腹主动脉阻断球囊……16年来,近4000台年手术背后,是“铅衣人”在影像屏幕前的生死时速。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艰辛的积累。操作导丝需同时调动眼、脑、手——眼睛紧盯血管造影影像,手指感知导丝阻力,大脑同步解析解剖路径。“一个下肢动脉手术可能耗时6小时,手抖一毫米就前功尽弃。”技师欧志荣指着自己劳损的颈椎苦笑道。

如今,这支团队正将“小针眼”的价值延伸到更广领域。随着该院首例膝关节炎介入治疗完成,他们计划联合骨科、疼痛科开展复杂病例攻关。

智慧医疗:

赋能医院升级的“数字中枢”

近日,在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患者王先生(化姓)看完病后没有去收费窗口排队。他掏出手机,轻点几下就完成了缴费。“原价100块的药,医保直接报销了70块,我只需付30块,账单清清楚楚,一分钟搞定!”王先生感受到的便捷,正是智慧医疗带给患者的红利。

去年6月,该院投入专项资金完成核心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信息科主任靖仲虎介绍:“现在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在手机上缴费时,系统自动完成报销计算,省去了窗口排队的麻烦。”

此外,“云胶片”查询、移动端挂号、床旁结算等便捷功能也陆续上线,有效减少了患者在院内的奔波。医院小程序已为复诊患者提供线上咨询、病历资料传输等初阶互联网医院服务。

目前,智慧应用已深度融入该院临床诊疗环节,全院医生标配移动办公APP,可随时远程查阅患者病历、检验检查报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诊断支持方面,人工智能成为得力助手——医学影像(CT)AI系统能辅助识别病灶;病理AI技术可对组织样本进行初步分析,提示异常,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与精准度。

与此同时,该院构建了区域远程会诊网络,覆盖襄州区部分乡镇卫生院。基层机构上传的CT影像、病理标本,由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出具报告,疑难病例还可向上级医院发起会诊,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新系统打破了“数据孤岛”,并以信息化手段刚性落实医疗核心制度。靖仲虎举例说明:“比如在手术安全方面,系统强制要求术前必须完成评估与讨论流程,才能开具手术通知,从流程上有效管控了风险。”VTE(静脉血栓栓塞症)智能评估系统在患者入院时自动筛查高危人群,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干预。在管理层面,耗材智能溯源、智能排班等应用也大幅提升了医院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从“让信息多跑路”到“为医疗增智慧”,该院的信息化建设正深刻重塑着服务模式与管理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强大支撑,也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