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构筑“黄金1小时”生命圈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5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创伤中心

卒中中心

胸痛中心

ECMO中心

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龚波 何贝贝 文/摄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衡量一家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它不仅考验医院在紧急状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过硬专业水平,更体现出医院多学科协作、资源调配等综合实力。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从创伤患者的争分夺秒,到心梗病人的生死时速;从脑卒中的黄金时间窗,到ECMO与死神的争分夺秒,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以高标准打造各大急救中心为支点,破解急危重症救治中的痛点难点,提升救治效率与质量,让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市一医院正逐渐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市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让无数生命在危急时刻迎来新的转机。

创伤中心:织密全市救治网

8月12日17时44分,樊城区冠源小区附近,一名45岁男子因车祸导致昏迷,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

17时48分,救护车抵达现场,该患者被抬上救护车,急救医生识别该患者身份,信息发送至市一医院创伤中心团队,云端办理住院手续;

17时50分,该患者到医院后直接推入CT室,检查显示其颅内血肿正在形成,随即从CT室直接送往手术室;

18时15分,神经外科、麻醉科等科室医生早已在手术室等候,手术开始。

这组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轴,是市一医院创伤中心成立后无数救援案例的缩影。而在2021年之前,这样的救治流程完全是另一番模样:120救护车负责把患者送到急诊科,再由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检查,并邀约专科医生会诊。如患者需手术,还得先从急诊科转入相对应的科室,再由相应科室把患者送到手术室,流程烦琐,耗费时间长。

“创伤救治的核心是‘抢时间’。”市一医院创伤中心负责人刘岳介绍,由于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多为复合伤,往往需要多个科室协同配合,从院前急救到急诊处置,再到手术治疗,任何一个环节卡顿都可能危及生命。

2021年,在该院统筹下,以神经外科为核心、全院外科为基础,联合急诊科、ICU、影像科、麻醉科、输血科及院前急救队伍,构建统一协调的创伤中心。

如今,只要患者登上救护车,急救人员就会通过群聊实时传递患者伤情、生命体征等信息,该院创伤团队同步启动。患者未到,救治团队早已“全副武装做好战斗准备”。

这样的高效不仅体现在市区,2023年,市一医院与全市所有县(市)医院签订创伤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将创伤救治网络延伸至乡镇。

6月12日,我市保康县一名12岁男孩因贪玩从房顶坠落,造成颅内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及拇指离断。2时23分,当地卫生院急救人员抵达现场,一边紧急处理,一边将伤情照片、初步诊断发送至创伤救治群,将孩子转送至保康县人民医院;2时35分,市一医院神经外科、手外科专家决定携带医疗设备前往保康县人民医院;3时30分,专家团队抵达保康县人民医院,经过4小时手术,男孩的拇指保住了,颅内出血也得到控制。

从2021年创伤中心成立,到2022年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再到2023年实现全市县(市)医院全覆盖,2024年获评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高级创伤中心”,市一医院创伤中心一年一个台阶,实现快速飞跃,不断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

如今,市一医院又引入新的院前住院办理系统,急救人员可直接在救护车上完成住院登记,进一步压缩流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也即将落地,创伤患者的医疗费用赔付通道会更加畅通。

这张从市区到乡镇的救治网,正织得越来越密、越来越快。

卒中中心:为大脑抢回“黄金窗口期”

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急,病死率、致残率高,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会增加致残、致死风险。

“脑卒中患者救援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增加致残、致死风险。”这句话被印在市一医院卒中中心每个医护人员心中,时刻提醒着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的重要性。

“63岁女性患者,发现意识障碍2.5小时,言语欠清,口角歪斜,有高血压、房颤病史。”7月3日10时许,市一医院卒中中心微信群跳出了一条信息。此时,转运患者的救护车正在路上疾驰。

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医院,早已等候在急诊科门口的医护人员快速推着患者穿过绿色通道进入CT室检查。几分钟后,检查结果出现在该院神经内科急诊绿色通道微信群。紧接着,群内连续跳出三个“急诊预警”的提示。

很快,一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续航的脑卒中手术紧急展开……从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患者上手术台,合并成功穿刺,仅用时30分钟。为该患者实施取栓手术,并成功开通血管,只用时1小时。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一旦发病,救治刻不容缓。市一医院卒中中心实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立快速信息传递体系,24小时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救治流程,实现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治疗时间,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降低了致残率及病死率。

13时40分,8岁男童在放学路上奔跑时突然摔倒,出现双眼凝视、一侧肢体偏瘫,被紧急送往就近的医院。该医院曾接受市一医院卒中中心的宣教,具备脑卒中识别意识,通过“卒中绿道群”将患儿症状实时反馈至市一医院卒中中心,被初步判断为脑卒中。

市一医院卒中中心医生获悉后高度重视。针对儿童脑卒中的特殊性,神经内科与儿科急诊立即展开协同救治。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医生迅速抵达儿科急诊待命,并与儿科急诊医生共同评估患儿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黄金时间。

14时,男童被送到市一医院。经诊断,男童右侧大脑中动脉已全部堵塞。征得男童家长同意后,医护人员立即为男童实施取栓手术。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男童的血管被成功打通,目前恢复良好。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市一医院卒中中心通过建立脑卒中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置基层脑卒中防治站,医护人员深入社区,广泛宣传脑卒中快速识别方法和救治技术,发挥基层医疗机构脑血管病防治“守门人”作用,实现静脉溶栓不出镇、动脉取栓不出县。

同时,加强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转运,联动区域各级脑卒中中心。接到信息后,由多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团队成员上岗待命,实现了从以前的“患者找医生”到现在的“医生等病人”。

胸痛中心:跑出心梗救治“加速度”

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20分钟内出肌钙蛋白结果,快速诊断绕开急诊直接送往心脏导管室……市一医院胸痛中心,建立了一套“生死时速”的救治体系,挽救了大量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患者。

6月17日13时30分,52岁的张先生因胸痛到该院急诊科就诊,刚踏入诊室就突然倒地。急诊科主任徐鹏立即上前,触摸颈动脉无搏动、听诊无呼吸音,患者心跳呼吸骤停。

胸外按压、气管插管、除颤仪准备,一系列操作在1分钟内完成。20分钟后,该患者恢复自主心跳,但心电图显示其急性心肌梗死,而且心跳、血压极不稳定。

“启动ECMO团队,同时联系导管室!”指令下达后,在急诊科为该患者植入ECMO,用时20分钟;当日14时10分,该患者被转运至心脏导管室,球囊扩张术精准开通闭塞血管;当日15时,手术结束,该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1天后,ECMO顺利撤机;半个月后,张先生康复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样的案例,在胸痛中心早已不是特例。“胸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致命,每延迟1分钟,生存希望大幅减少。”该院胸痛中心负责人黎晓兰介绍,2019年,该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再认证后,持续优化救治流程。

院前通道实现“绕行急诊”:120急救车接到胸痛患者后,通过实时传输心电图,医院可提前判断是否为心梗,直接调度导管室,患者到院后绕过急诊直奔手术室,较传统流程节约至少半小时。

院内通道坚持“先救治后收费”: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医护人员优先做心电图、查肌钙蛋白,确诊心梗后立即联系心内科,立即打通闭塞血管。“救命永远是第一位的。”黎晓兰说。

为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胸痛中心还将网络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与30多所乡镇卫生院签订胸痛联合救治协议书,积极帮助乡镇卫生院加入胸痛救治单元。

邱大爷72岁,患有冠心病,家住樊城区太平店镇。一天他上厕所时突感胸痛,老伴带他前往太平店中心卫生院就诊。

了解情况后,卫生院医生立即对老人做了心电图检查。10分钟内,医生将检查结果发送至“襄阳一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

“请老师看看这个……”1分钟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值班人员回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接到回复后,卫生院立即联系120急救车。与此同时,市一医院胸痛中心启动“绿色通道”。邱大爷直接被送往心导管室,介入手术组早已准备到位。邱大爷被抬上手术台,局部麻醉、穿刺血管、送入导管、冠脉造影……最终成功开通血管,一条站在死亡边缘的生命被及时拉了回来。

“在接诊中发现,在农村发病的患者往往耽搁了更长的时间。”黎晓兰说,为了打通胸痛救治“第一公里”,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胸痛患者的识别能力及规范救治能力,该院积极构建并推广急性胸痛协同救治体系,为基层救治单元提供专项支持,通过专家走基层、会诊指导、开展心血管疾病诊治继续教育培训、接受医生进修等多种形式,把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救治效率,让心梗救治跑出“加速度”。

ECMO中心:为重症患者筑起“最后防线”

谁能想到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差点让人丢了命。家住谷城县城关镇的王先生,平时身体健康。去年10月25日,王先生开始出现高烧。最初,他以为是感冒,自己在家服了些感冒药,没太当回事。直至当年10月27日上午,他觉得很难受,胸闷、呼吸费力、恶心、呕吐,强撑着前往谷城县人民医院就诊。

到达当地医院后,他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的症状。当地医院迅速给予心肺复苏抢救,并紧急联系市一医院,经网络会诊,考虑王先生病情严重,高度怀疑患有爆发性心肌炎,建议立即转院治疗。

当天下午,王先生被120救护车火速送往市一医院ICU进行抢救。

市一医院ICU主任刘晓耘发现,王先生神志昏迷,休克严重,肺部感染,血氧也很低,床边超声显示心脏跳动极其微弱,几近停止,情况危急。

ECMO团队成员迅速集结,不到半小时便为王先生顺利植入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血压和血氧有了保障,生命的希望通道被打开。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ECMO开始运转以后,超声发现王先生的主动脉瓣无法正常开放,这意味着他的左心有可能越来越膨胀,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危急情况无法解除。

经过评估考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恒随后紧急给王先生上置了IABP(主动脉气囊反搏),使他的主动脉瓣可以正常开放,左心膨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接下来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严重酸中毒、频繁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崩溃、大出血、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爆发性心肌炎就像一场疯狂的龙卷风,席卷肆虐过后满目疮痍,各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接连出现。

所幸经过几天的治疗,王先生的心脏功能逐步改善,出血情况好转,凝血功能、肝功能逐步恢复,经过6天的ECMO辅助,综合评估王先生的心脏各项指标,判断王先生心脏功能已达到好转撤机指征。

去年11月2日,医生顺利撤除了ECMO,次日撤除了IABP。在医务人员和王先生家人的热切期待下,沉睡了一周多的王先生终于清醒过来。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跨过无数的暗礁险滩,王先生终于迎来了他转出ICU的那天。

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恒表示,爆发性心肌炎来势凶猛、起病急骤,很多患者常常以普通感冒症状发病,病情在短期内发展迅速,往往就诊时患者已经出现严重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危急,普通救治措施一般很难挽救生命,需要借助ECMO的辅助才能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机。

“ECMO能在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时接过接力棒,筑起‘最后防线’,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周恒介绍,2020年3月ECMO中心独立完成第一例ECMO植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0例植入,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这项“救命技术”的背后,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快速反应部队”。2021年,该院领导牵头,联合ICU、心血管内外科、急诊科、超声科、呼吸科,组建ECMO团队,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观摩、逐步摸索,逐渐完善运行机制。

团队成员24小时待命,只要接到命令,必须在20分钟内抵达现场;每月开展实战演练,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设备安装、应急处理,确保关键时刻“零失误”。

市一医院四大急救中心,正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流程、突破技术,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防护墙”。未来,这张急救网络还将继续延伸、织密,让每一次紧急呼救都能得到最快回应,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