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从物质丰盈到精神富足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2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魏遵明 廖双来 通讯员 杨邹

“2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和人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文化场馆,推进文旅融合,究竟为了什么?”

在连日采访中,记者一次次追问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的干部和村民,得到的答案出奇地一致且坚定——为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为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每个人的金山银山,更为了那份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比翼齐飞的幸福生活。

壮大经济 民富村强

“集体强,则民富村美。”前不久,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襄阳街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朱德文,慕名来到尧治河实地参观后,感慨不已。

“尧治河的集体经济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绿水青山之中,枝繁叶茂,荫蔽着每一位尧治河人,成为共同富裕最坚实的根基。”朱德文由衷地称赞道。

翻开《尧治河村志》,记者发现,尧治河村集体经济发轫于村里的第一座水电站建设。

那是1991年,为解决从邻县“借电”电压长期不稳的困扰,村“两委”决定利用村内水资源,建设自己的水电站。其间,村集体出资成立“尧治河水电开发公司”,并形成了与村民“利益均沾”的决定。当时,按每户出工多少配股,最少的户配得股金5000元,最多的户达到3万元。

此举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内重点产业和经营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时间不长,村里水电项目就从一级站扩展到四级站,村集体企业也从村内走向村外。

1998年,村委会按照现代企业治理要求,成立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几轮改革,把分散在各公司的村民股份归口到集团,64%的股权交予村民持有,村集体持股36%。

“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利益共享机制由此形成。村办企业产生的利润,开始源源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反哺村民和村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村集体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

村民除了年年享有稳定的股权分红,还享受了涵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扶持以及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保险等多重福利政策,全方位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最大限度地减少村内贫富差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尧治河通过集体经济的持续投入,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分散在大山沟岔中的5个村民小组170户人家,在全村向贫困宣战的第一个十年,全部住进了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的两个别墅小区。经济条件好的户仅需出资6万元,特殊家庭则免费拥有一套别墅的产权。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让村民实现了物质富裕,也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去年,尧治河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90多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也突破9.5万元。

“绿水青山”不仅为昔日的穷山沟带来了财富,而且已直接转化为村民触手可及的高品质生活。曾经的“保康首富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鄂西北第一村”“中国山区幸福村”。

辐射带动 携手同行

与尧治河山水相连的十堰市野人谷镇马里村,因位于尧治河的上游地带,曾经也叫“上尧治河村”。村党支部书记袁丰奎谈起尧治河村对他们的带动和影响,赞不绝口。

“修路治水、孩子上学、村民务工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都得到了。”袁丰奎告诉记者,他们是个只有200多口人的小村,尧治河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思想观念。

现在,马里村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有30多万元,超过很多比他们条件好的村子。袁丰奎认为,这就是受尧治河坚持走集体经济之路启发得到的实惠。

10年前,农村实行土地山林延包时,马里村上一任党支部书记坚持村里1.9万亩公益林不分包到户,由村集体管理。仅靠此一项,近年来,马里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

“更重要的是,我们村选聘10名护林员,常年巡查防护,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袁丰奎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极贫村变成全县首富村后,如何带动周边仍相对落后的乡村共同发展,成为尧治河村‘两委’新的思考和实践课题。”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

为此,尧治河村打破地域界限,将发展红利、绿色理念、成功经验向外辐射,努力践行“先富带后富”的承诺。

“特别是近20年来,每年春节前,村党委书记孙开林都要带领全体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到邻村和有合作项目的村走访慰问、交流学习,雷打不动。”吕泳和补充道。

“过去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现在要讲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吕泳和称,这是孙开林每次走访中最喜欢讲的一句话。

因此,尧治河村除了将生态修复、矿山治理、乡村旅游、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需要的村庄和前来学习的村庄外,还在产业联动、人才共育、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开展帮扶和区域合作。

如今的尧治河村,每年依托旅游、酒业、水电等集体经济项目吸纳用工近4000人,其中60%以上的人员是附近的村民。村里开凿了180多公里乡村旅游公路,其中50多公里是给外村修的……

据统计,在尧治河区域协同创新实践中,襄阳、十堰两市6个乡镇15个村成为直接受益者。

尧治河村是湖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孙开林和其他村干部经常受邀到省内外作报告,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点燃了更多乡村追求生态致富的希望之火。

福祉共享 精神富足

共同富裕不仅要让“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脑瓜子”富起来、“心窝子”暖起来。

尧治河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始终将增进全体村民和周边群众的精神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打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高地。

“我们山里有句话叫‘一人有福,带连满屋’。”马桥镇白果村村委会主任张贵成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因与尧治河村同属马桥镇,距离较近,享受的福利相对更多。

交谈中,他掰着手指滔滔不绝地说:“白果村现在最好的一段路是尧治河村投资修建的,全村的供电线路几十年来一直是尧治河村在义务维护,每年村里有60多人在尧治河村的企业上班,受他们影响,村里7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

张贵成对尧治河村长期以来敞开大门,让周边各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做法大加赞赏。

尧治河村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现代化高标准寄宿制小学,不仅让本村孩子免费就读,还敞开大门接收周边村庄的孩子,让他们同样享受食宿全免等优惠政策。“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一方,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了更广阔的未来之路。”张贵成说。

“这些村庄与尧治河共享的不只是面包,更是阳光。”尧治河“复兴之路”党建馆总策划、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党委书记马平均认为,尧治河通过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弘扬奋斗精神的开放式教育基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发展成果最大程度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精神福祉和文明提升,实现了从物质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跃升,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最深厚的文明内涵。

30年前,尧治河村组建的“三福”公司,是一家专门吸收智障村民为股东的非营利机构,开办时员工有30人,其中一些人来自神农架、十堰房县。现在,“三福”公司的员工只有8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63岁。

“村党委成立这个公司的初衷是让身体有残缺的村民能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着。”“三福”公司成立后,被村党委派去当经理的老党员陈隆万说,现在完全可以负责任地讲,尧治河村做到了。

据介绍,这些年,“三福”公司的员工不仅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每人每年还通过参与清扫公路、种植中药材等,分到2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红利。

“这些曾经被视为‘家庭包袱’的人,没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陪同采访的《尧治河》编辑袁俊耀说道。

行笔于此,记者不由感叹: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尧治河村的故事,是一个深山小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持续奋斗实现涅槃重生的传奇,更是“两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

尧治河共同富裕的探索告诉人们: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路径和团结奋斗实现的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