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襄评
随着城市反诈宣传的深入推进,部分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农村地区,尤其瞄准辨识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
他们以“科普讲座”为伪装,先用鸡蛋、按摩椅等小礼品博取农村老人的信任,再通过“亲情攻势”推销天价保健品。这类诈骗行为不仅直接侵害农村老人的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类骗局屡屡得逞,其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新型诈骗手段认知不足;大量留守老人长期情感空虚,容易被骗子的“温情营销”攻陷;诈骗团伙常采取“游击式授课”,给执法监管带来不小挑战。
守护农村老人的“钱袋子”,需多维度协同发力。建议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大喇叭、宣传车等接地气形式,将防诈知识转化为老人听得懂的方言土话;发挥村医、乡贤等“本土专家”作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揭穿保健品骗局;建立“邻里守望”机制,发动村干部、网格员组成防诈志愿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广场舞、棋牌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打击“伪科普课诈骗”,不仅是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民生工程,更是推进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唯有让反诈意识深植乡土,让温情关怀覆盖每个角落,才能真正筑牢农村老人的财产安全防线,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安享踏实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