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院区ICU: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温情守护
今年6月的一天,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ICU护士站,一封字迹工整的感谢信被郑重地交到护士长手中。信中,患者小慧(化名)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这封温暖人心的感谢信,成为医患情谊的美好见证。
小慧因突发急性肺栓塞合并髂静脉血栓,命悬一线。多学科团队快速响应、通力协作,刘阳副主任带领团队制定“先抗凝后取栓”精准方案。生命体征监测分秒不停,急诊科与东津院区ICU接力救治,让年轻的生命重获呼吸自由。
“忘不了那些不眠夜,你们守护着孩子每一次呼吸。”小慧的母亲回忆道。小慧住院期间,护士用温暖的话语帮她走出恐惧,轻柔完成每次穿刺;刘阳带领团队不断调整方案。小慧康复出院时,她的母亲眼中噙着泪光说:“你们不仅是救命恩人,更是穿透我们生命至暗时刻的那束光。”
这封信不仅承载着对“救命恩人”的谢意,更是对现代危重症救治体系的礼赞——从MDT多学科协作到精细化护理,从先进设备到人文关怀,共同托举起生命的重量。
泌尿外科:跨越三代人的健康托付
近日,市民孔先生委托儿子为襄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斌送去了一面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
在孔先生家族的记忆里,陈斌这个名字总是让人感到温暖。陈斌是襄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从年近古稀的孔先生,到家中年幼的孙子,跨越三代人的健康,都得到了这位医生的守护。
二十年前,孔先生因复杂前列腺增生辗转求医,陈斌以精湛技术解除其病痛,更以细致随访守护其生活质量。两年前,孔先生被确诊为前列腺癌,陈斌为其实施“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助其战胜病魔。
一年前,孔先生的儿子患有肾结石,陈斌通过微创手术解决其疼痛。今年,孔先生的孙子被诊断为隐匿性生殖器官,陈斌及时为其进行手术治疗。
跨越三代人的健康托付,历经数十载光阴。陈斌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成为孔先生一家几代人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儿科NICU:笔尖花开处 见证初生微光
今年5月的一天,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NICU的办公桌上,一束特殊的“花”悄然绽放——鲜花簇拥中,数十支新笔挺立。这份充满创意的礼物,源自一对早产龙凤胎的父母,见证着生命最初的奇迹。
胎龄仅33周+6天、出生时体重仅1.23千克的哥哥和呼吸衰竭的妹妹,曾在生死线上徘徊。21个日夜,儿科NICU团队以精湛医术托起脆弱生命,陪伴他们闯过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当妹妹挣脱呼吸窘迫的桎梏,当哥哥体重突破两千克,医护人员记录病历时飞舞的笔尖,早已成为父母眼中最美的风景。
“这些笔记下了孩子的成长情况,也写尽了你们的用心。”孩子父亲道出深意。笔尖流淌的是专业与责任,托起的是两个曾经无比脆弱的小生命走向健康。
这束“会开花的笔”,盛放着对知识、汗水与爱心的礼赞。当新笔即将继续书写下一个生命的轨迹,最动人的医者仁心,正藏在这些记录初生微光的字里行间。
肝胆外科:大爱托起生命之舟 仁心照亮康复之路
今年6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新添一封手写信。患者叶女士用文字记录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驰援——当胆管内肿瘤突然袭来,廖晓锋教授带领团队奋战6个小时,为她完成高风险的胰胆管十二指肠根治术。
“您每日数次查房的身影,是病房里最美的风景。”叶女士在信中细数温暖点滴:廖教授细致调整康复方案,李晓云副主任和李小成医生用专业化解她的术后焦虑,护士长握着她的手鼓励她勇敢接受康复。十几天的治疗中,这支团队用技术与人文关怀助她闯过营养关、感染关。
叶女士在信中特别提到,医护人员的三个细节令她动容:俯身倾听病人诉求的专注姿态、深夜巡视时刻意放轻的脚步、换药操作时的温柔叮嘱。这些日常关怀让她在康复期间重拾勇气。
6月4日出院当天,叶女士写下心声:“廖主任团队用大爱托起生命之舟,以仁心照亮康复之路,这份温暖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热线传谢意 妙手解鼻忧
去年12月28日,襄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12345政府热线转来的工单,字里行间流淌着患者龚女士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这份经由政府热线传递的敬意,让整个科室涌动着暖流。
龚女士曾饱受鼻窦炎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双重折磨。医护团队深入沟通后,为她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实施鼻内镜下精准鼻窦开放术,辅以聚焦超声治疗。从精细化手术操作到专业的术后护理,医护团队用妙手仁心终解其多年鼻疾之苦。
“刘珺医生、孟琳医生技术精湛,贺甜护士长、潘玲护士护理周到!”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龚女士铭记于心。为表达对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她选择通过12345政府热线传递这份敬意——这条通常承载诉求的通道,此刻流淌着医患同心的温度。
这封“反向工单”既是患者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准医疗与温暖服务的最高礼赞,更是医者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腹部肿瘤一科:手写信里的恐惧与微光
今年3月的一天,胃癌康复患者马女士早早等候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门诊候诊区。当腹部肿瘤一科副主任龚志敏结束坐诊,她郑重递上一封手写感谢信。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这份纸墨承载的深情,重逾千钧。
“得知患上胃癌时的恐惧崩溃,第一次面对化疗的担惊受怕,身体因无法承受化疗而停止治疗的彷徨无助……是您一次次用专业和耐心帮助了我。”马女士在信中写道。每一次检查结果出炉前的忐忑,每一次得知一切正常时的热泪盈眶,龚志敏医生不仅为马女士解除了身体病痛,更为她重塑了追求“活着的滋味”的勇气,让她从深渊中一步步走向光明。
如今,马女士的生活已重回正轨。“有时吃得比儿媳还多,下午接孙女放学。”她笑着说,“胃没了,但活着的滋味不能丢。”信中最后一句朴素的叮咛,道尽患者对医者的深情挂念:“千言万语难表谢意,惟愿您多珍重身体。”
龚志敏以精湛医术和人性化关怀,在患者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更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这封手写感谢信,是医者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真实写照,成为医患情深的见证。
儿科儿童保健康复中心:画笔绘就医患情深
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儿童保健康复中心,一幅幅素描成为医患情深的温暖见证。这份饱含心意的礼物,出自患儿玲玲的爷爷之手。这些素描定格了康复技师们专注服务患儿的动人场景。
这份感激源于玲玲的康复之路。玲玲出生仅25天,就被诊断为肌性斜颈,小小的脑袋总是偏向一侧,颈部伴有明显包块。医生和儿童康复技师团队立即为她制定了专业康复方案。画纸之上,玲玲的爷爷生动再现了治疗的关键一幕:技师正以专业而温柔的手法,耐心地为玲玲进行颈部按摩治疗。技师们日复一日、精准细致的操作和春风化雨般的关怀,让玲玲的家人深受感动。
“技师们太用心了,这份耐心和专业让我们特别安心。”玲玲的爷爷道出赠画初衷。他用画笔捕捉下这充满温情的互动瞬间——治疗师眼神专注,指尖传递着力量;玲玲在呵护中渐渐舒展。这些素描栩栩如生,镌刻下医患之间彼此信任、共抗疾病的温暖篇章。
康复医学科:“六面锦旗”串起重生路
今年7月31日,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康复医学科上演动人一幕:患者侯先生携家人郑重地捧出六面定制锦旗,将“微雨中半开的花”“夜空中最亮的星”等饱含诗意的赞语,献给冯宇萌、严晶晶、张雪、陈德康、白成建、赵卫锋六位康复治疗师。“请务必转交给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日的正常行走与自主饮食!”这位重获新生的教师哽咽地说。
今年6月,宜城的侯先生突发脑卒中,导致吞咽困难、半身瘫痪。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超早期康复团队火速介入,吞咽治疗师冯宇萌精准评估,手法治疗师白成建定制方案。经过半个月的治疗,侯先生可发声进食、抬动患肢。转至东津院区后,PT(运动疗法)治疗师陈德康、OT(作业治疗)治疗师张雪、ST(言语吞咽)治疗师严晶晶接力对侯先生实施康复治疗,一个月后他已能拄杖行走、自主进食。
更精妙的是三级康复网络的无缝衔接——当转入宜城康复科联体时,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派驻治疗师赵卫锋早已备好延续方案。“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守护,让我重获新生!”侯先生感慨道。六面锦旗如同康复路线图,记录着六位“点灯人”接力铺就康复路,让其实现从瘫痪卧床到独立行走的医学奇迹,更是对三级康复体系精准施治的生动诠释,绽放出人文医学的温暖光芒。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姚敏
襄阳市中心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