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通讯员 李雯艳 张子纬
抗战期间,老河口曾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老河口市党史方志办公室负责人曹金成介绍,当时的老河口是与桂林、重庆齐名的抗战文化名城,其中,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云集老河口,当日军的铁蹄逼近,这些文化名人与老河口的文化工作者以及爱国群众以笔墨为刃、以歌声为号,开展抗战文化宣传活动,为老河口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精神战场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阵地:在烽火中坚守
老河口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939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老河口后,这座小城不仅成为军事重镇,还迅速成为鄂西北的文化抗战中心。李宗仁将军深知文化动员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在此扎根,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抗战格局。
其中,《阵中日报》成为传递抗战声音的重要喉舌,这份由第五战区政治部创办的报纸,每日印发数千份,内容涵盖前线战报、国际动态、民众动员文章等。记者们冒着炮火深入前线采访,将125师官兵的浴血奋战、百姓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化作铅字,送到战壕与街巷。1945年老河口保卫战期间,报社工作人员在轰炸中坚持出报,最后一期报纸用钢板蜡纸手工刻印,字里行间满是“死守到底”的决心。
城东的民众教育馆是开展文化动员的主阵地。馆内设有阅览室、演讲厅和识字班,每日接待数百名群众。馆员们自编《抗日三字经》,用“倭寇狠,占我土,同胞们,齐反抗”等通俗语句,让不识字的群众也能明白抗战大义。每到夜晚,演讲厅座无虚席,学生、教师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故事,台下掌声与口号声此起彼伏。
一批进步文化团体在此汇聚,由臧克家、姚雪垠等作家组成的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团,在街头巷尾搭建简易舞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等剧目。1941年春节,他们在十字街广场连续演出三天,观众累计达上万人次。文化工作团还深入乡村,用皮影戏、大鼓书等民间艺术形式改编抗战故事,让抗日思想深入田间地头。
文艺创作:以热血铸华章
老河口的文化工作者将战场见闻与家国情怀融入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的作品,成为鼓舞军民士气的精神食粮。
诗歌创作呈现井喷之势。臧克家在老河口居住的两年间,写下《老河口杂诗》27首,其中《马头山》描绘守军激战场景:石头在爆炸中开花,血肉与泥土粘结成碑……发表于《大公报》后引发强烈反响。本地青年诗人王书田创作的《汉江夜航》,以运送弹药的船夫为主角,展现民众支援前线的壮举,被编入战时国文教材。
戏剧创作紧密贴合战局。1940年枣宜会战期间,第五战区艺术宣传队仅用三天就创作出四幕话剧《张自忠》,在司令部礼堂首演时,李宗仁将军热泪盈眶。该剧随后在鄂北各县巡演,许多青年看完后当场报名参军。民间艺人也积极参与,说唱艺人李德才将日军暴行编成湖北大鼓《血债血偿》,演唱时听众无不义愤填膺。
美术作品成为直观的战斗武器。画家周令钊在老河口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其中《保卫大武汉》系列壁画绘制在城墙之上,画面中手持步枪的士兵与扛着锄头的农民并肩而立,成为动员民众的视觉符号。街头报栏里每日更新的漫画《倭奴丑态》,以夸张的笔法揭露日军的侵略本质,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
文化动员:全民抗战的精神纽带
老河口的文化抗战并非局限于文人雅士,而是深入市井乡村,成为连接军民、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识字扫盲与抗战教育同步推进。1940年,老河口成立了28所战时夜校,吸收工人、店员、农民入学。教材采用自编的《抗日千字文》,将“民族”“抗战”“团结”等词汇与常用字结合,既教文化又传思想。据统计,抗战期间老河口的成人识字率从15%提升至38%,许多学员毕业后成为基层抗日宣传员。
儿童团与学生运动蓬勃开展。老河口各小学成立“抗战儿童团”,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张贴标语、传递书信、为驻军洗衣缝补。1942年,3000余名师生举行大游行,手持“还我河山”“少年强则国强”的标语牌,高唱《毕业歌》穿过主要街道,成为城中震撼人心的青春力量。
文化人的担当:危难中的坚守与牺牲
在文化抗战的洪流中,老河口的文化工作者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不少人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编辑张友鸾的事迹广为流传。这位曾主编《申报》副刊的资深报人,1939年携全家来到老河口主持《阵中日报》编务。他坚持报纸“不为媚俗之言,不发妥协之论”,多次拒绝日伪特务的威逼利诱。1943年日军轰炸时,他不顾家人劝阻,冲进火海抢救存有重要文稿的保险箱,被掉落的横梁砸中腿部,留下终身残疾。
音乐家林路在创作中殉职。这位毕业于上海音专的青年作曲家,1941年来到老河口组织“战地歌咏团”,创作了《汉江壮歌》《保卫鄂北》等20余首歌曲。1942年冬,他深入前线慰问演出时遭遇日军伏击,为保护乐谱中弹牺牲,年仅27岁。当地军民为他举行追悼会,上千人齐唱他创作的《我们是黄河的子孙》,歌声回荡在山谷间。
还有许多无名文化工作者默默奉献。印书馆的排字工人王福成,在敌机轰炸时坚持赶印宣传品,被弹片击中手臂后仍用左手排版;民间艺人陈瞎子,双目失明却走遍乡镇说唱抗日故事,1944年在传递情报时被日军逮捕,宁死不屈遭杀害。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文化人的风骨,让抗战文化在血与火中愈发璀璨。
如今,在老河口市博物馆,泛黄的《阵中日报》原件、残缺的演出道具、磨损的识字课本静静陈列,诉说着那段文化抗战的岁月。这些实物背后,是一群以笔为枪、以声为鼓的文化战士,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支撑着民族的脊梁。老河口的文化抗战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一旦深植于民心,就能在最危难的时刻爆发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醒着后辈:文化的力量,永远是民族复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