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徐勇 特约记者 吕学刚
8月1日,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保康县马良镇溪峪村孙昌林的手上。他攥着那张纸,眼眶泛红。
在襄阳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中,孙昌林获评“励志大学生”,获得5000元助学金。
大山深处,没有“容易”二字。孙昌林的父亲小时候掉进火坑,脸部和左手严重烧伤,脸上留下疤痕,左手只剩两根手指头。母亲坐车发生意外,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落下了残疾。全家主要靠父亲打零工、经营小商店维持生活。
看着父亲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身上的旧衣服被汗水浸透,母亲行动不便,吃力地做家务,孙昌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每到放学,当别的孩子还在玩耍时,孙昌林早早写完作业,然后默默拿起锄头去地里帮忙。每年暑假最热的时候,他跟着父亲钻进闷热的玉米地里摘玉米。搬运粮食时摔倒了,他顾不上自己,总是先收拾好散落的粮食。父母的辛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着能为父母分担一点是一点。
孙昌林在村里读小学,在镇上读初中,后来考上保康一中。他的学习基础不算好,家里请不起辅导老师,能用的资料也有限。但为了考上大学,他有自己的“笨办法”。
数学公式记不住,他就把公式写在手腕上,干农活的间歇看一眼、背一点;英语单词老是混淆,他就把硬纸板裁成小卡片,在上面写满单词,白天塞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掏出来看,晚上借着窗外的月光,要看到睁不开眼。
班主任见他太辛苦,劝他歇一歇,他说:“我基础比别人差,就得比别人多下功夫。”
靠着这股韧劲,高中三年,孙昌林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早上天没亮就开始读书,晚上宿舍熄灯了还就着小台灯看书。厚厚的笔记本越堆越高,成绩慢慢追了上去。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这句他常说的话,不只是对自己的鼓励,更是对父母身体病痛和家庭困难下的挑战书:他要变强,成为能照顾父母的那个人。
当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真的翻山越岭到达村里,孙昌林攥着它,站在自家玉米地边,看着不远处的父母还在吃力地劳作。他知道,这张纸不仅是父母这些年咬牙硬撑、省吃俭用支持他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府各种助学政策的帮助。
学中药学专业,是孙昌林计划好的一步。“学医是为守护父母”的念头一直没变,但想法更具体了:“我想在学好知识、照顾好父母的同时,也帮帮村里那些缺医少药、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