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从篆刻方寸印石到设计徽标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05 文旅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实习生 聂祺灿

走进襄阳博物馆,在导览手册、文创产品和各类宣传资料上,一个由青铜饕餮纹演化而来的徽标格外醒目。这个形似楚鼎又暗含“襄”“博”二字古篆风骨的徽标,是篆刻家柴有炜构思十年完成的佳作。

这一方寸之间的艺术符号,承载着一位艺术家对故土文化的深情守望。从篆刻方寸印石到设计徽标,柴有炜用40余载的篆刻功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艺术的桥梁。

十年一剑:

襄阳博物馆

馆徽里的文化密码

为襄阳博物馆设计一枚传世馆徽,这个念头在柴有炜心中萦绕了整整十年。

当得知襄阳将建新博物馆的消息时,他心潮澎湃:“就想为家乡文化建设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最初的灵感源自襄阳古城地标小北门,构思风格方正厚重。然而,一次寻常的资料查阅,却带来了转折——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鼎深深震撼了他。这个青铜鼎高大挺拔,束腰设计,与中原鼎的浑圆敦厚形成鲜明对比,将楚文化的瑰丽与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

灵感如电光石火!柴有炜果断抛弃了前稿,楚鼎轮廓成为核心意象。他巧妙地将“襄”字的古篆结构与“博”字的右半部融入鼎形,线条兼具青铜器饕餮纹的凝重与流动的韵律。设计过程是漫长的自我较劲:草图画了数十稿,从方正到圆融,只为捕捉那份独特的动感;在电脑上将图案放到最大,借助书桌前的玻璃反光反复远观近察,调整线条的曲直与间距,近乎苛刻地追求视觉的和谐与力量;在“绝对对称”的理想与艺术表现的灵动间找到精妙平衡。

“襄阳博物馆”五个字是柴有炜特意从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的作品里挑出的。“米字流畅、率意、奔放,尤其是‘襄阳’二字取自米芾最负盛名的《蜀素帖》,更能彰显襄阳文化的底蕴。”柴有炜坦言,这枚标志是他将书法篆刻艺术精髓成功应用于现代公共标识设计的一次重要实践。

“这枚馆徽,是我对襄阳厚重历史的一次凝练表达,希望它能成为人们认识襄阳的一扇窗口。”柴有炜说。

金石为骨:

篆刻沃土滋养设计之花

柴有炜的艺术血脉,深植于方寸印石之间。

昌黎碣石山下的倔强,部队大院里的沉静描画,承恩寺古碑前的痴迷徘徊,工艺美术厂的勤学苦练,最终都凝聚在篆刻的刀锋之下。

从19岁拿起刻刀开始,柴有炜的人生轨迹便与金石篆籀紧密相连。这源于他听一位前来交流的书画家说,“书、画、印三种艺术形式中,‘印’最难入门,但最易提高”。

柴有炜23岁时首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编辑以为作者是位老先生。他数年苦修,其作品在湖北省首届书法篆刻大赛上一鸣惊人。他又拜师篆刻名家杨白匋,虚心求教。从史前陶文、岩画,殷商甲骨文、金文到战国玺文、楚国竹简、汉代瓦当、元代花押,直至近现代的考古资料,他潜心研究,反复钻研,融会于心。

“篆刻有三法: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缺一不可。”柴有炜对此近乎执拗。篆法须正,他案头堆满《金文编》以及有关甲骨文的书籍;章法求美,他深研汉印满白文的布局规律、古玺的错落奇崛;刀法显神,他追求自然酣畅的金石韵味。他将甲骨文的图画之美与战国古玺的奇肆相融合,在“险绝”中辟出新径,作品屡次参加全国篆刻艺术展。

从临摹战汉玺印五百余方,到以甲骨文入印的创新尝试;从师承名家杨白匋,到形成自己朗润错落的独特风格——他的每一刀都刻着对传统的敬畏与突破。正是这深厚的金石底蕴,成为他日后驰骋徽标设计领域的基石。

篆刻中经营方寸空间的布局智慧,线条的疏密节奏,古老文字符号的凝练意象,如同基因般悄然融入了他的设计思维。2000年,他偶然从报栏看到安徽科技出版社征集徽标的消息,那8000元中标奖金换来的电脑和打印机,开启的不仅是一个新领域,更是一条将古老金石艺术与现代视觉传达方式巧妙嫁接的通途。

跨界蝶变:

凭借深厚功底走进徽标设计领域

除了金石书画,他还痴迷蝴蝶研究。柴有炜的工作室名为“蝶梦”,此中深意是他艺术人生的生动隐喻,如同蝴蝶经历蜕变终振翅飞翔,他的艺术之路亦在跨界融合中越走越宽。

上世纪90年代初,柴有炜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市工艺美术厂厂长的职务,走进了徽标设计领域。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他很快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

多年来,柴有炜在各类高规格的徽标活动中频频中标,他设计的徽标遍布全国:深圳地铁三号线徽标,以现代简约的线条诠释城市的活力;张家界武陵源徽标融入了米芾山水画的意境,展现了自然奇观的灵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徽标,以充满动感的飞机造型彰显航空港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然而,商业设计的成功并未让他停下探索的脚步。2016年,他与女儿柴荧共同完成了一项历时三年的宏大文化工程:为270位与襄阳历史息息相关的名人篆刻印章。从周代楚国始封之君熊绎,到现代书法名家米克勤,这些名字,被柴有炜用一方方独特的印章“唤醒”。他用毕生所学,将人物的精神特质与历史背景融入方寸印石:卞和印化身“和氏璧”造型,释道安印嵌入佛像,刘秀印尽显帝王威仪……

“篆刻的本质是一种古老的LOGO设计。”在他看来,无论是篆刻印章,还是设计企业乃至城市的徽标,都需要深挖文化根源、把握对象本质,用简洁的视觉语言打动人心。这种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承载文化记忆,又充满时代气息。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柴有炜依然保持着每日刻印的习惯。从“襄阳第一刀”到城市文化符号设计师,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说完,他再次拿起那柄相伴数十年的刻刀,继续着他永不停歇的金石艺术之旅。

他的故事,正是匠心在跨界中焕发新生、传统在创新中得以永续的生动写照。那方寸印石中飞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城市精神图腾,是一个艺术家对故土文化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