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姚敏 赵芷苇 文/图
8月8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襄阳选拔赛决赛现场,襄阳市中心医院徐少勇团队凭借“医用版本肥胖全流程智能管理平台”项目,以强劲的综合实力夺得第一名。这一创新成果与当下社会对体重管理的迫切需求形成呼应。
近年来,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体重管理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召开,明确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消息一经公布,“体重管理”一词引发全网热议。
这一政策导向的背后,是严峻的肥胖防治形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其中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将达到65.3%。在此背景下,政策引领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显得尤为关键。
襄阳市中心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整合多学科资源,于4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体重管理中心(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该中心以“全周期、多维度、智慧化”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代谢病防控闭环,为破解基层肥胖防治“碎片化”难题提供鲜活样本。
多学科融合,构建全周期服务新体系
“体重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襄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少勇说,“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公共卫生挑战。”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肥胖与多种疾病紧密相关。作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专科诊疗平台,襄阳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整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消化内科(肝病科)、妇产科、体检中心、神经内科心理科、手术麻醉科、耳鼻喉科、放射影像科等12个优势学科力量,推动肥胖防治从“单科诊疗”向“整合医学”转型,形成“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全周期服务体系。
以42岁的张女士为例,她的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达38,合并重度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过去,她需要辗转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就诊,如今通过体重管理中心即可一站式完成代谢评估、微创手术和术后中医调理,治疗效率提升50%以上。
“这样的高效率得益于我们自创的‘核心+弹性’动态MDT机制。”徐少勇说,体重管理中心根据患者病情启动分级响应:普通肥胖由基础MDT团队处理,合并严重并发症者自动触发“内分泌科+外科+中医科+相关专科”专家会诊。
自这套机制运行以来,借助于该中心自主研发的体重管理平台,患者单次诊疗时间由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MDT会诊率超过90%,减重成功率提升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5%。
针对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该中心推出分层干预方案:对轻中度肥胖人群采用“营养干预+运动处方+中医体质调理”联合疗法,对中重度肥胖合并并发症者运用国际领先的“药物+代谢手术+粪菌移植”组合疗法。该院体重管理中心副主任、普外科胃肠外科副主任杨佳介绍了一个最新案例:一名BMI高达42的肥胖合并重度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经胃袖状切除术后,三个月内体重下降45公斤,脂肪肝和糖尿病完全逆转。
定制化服务,开启全链条管理新征程
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每名肥胖患者都能享受量身定制的减重服务。徐少勇表示:“针对大体重人群,我们先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定制服务。我们会对患者的肥胖原因进行分析,帮助患者分析饮食、代谢、胃肠道、心理等各类因素,根据肥胖的精准分型制定个性化减重策略。”
33岁的李女士(化姓)平时进食量不大,体重却有80多公斤,BMI为31。为了减重,她尝试过轻断食、代餐、运动等多种方法,但收效甚微。针对李女士的情况,徐少勇建议她接受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李女士采纳了这一建议。接受肠道菌群移植后的1个月内,她的体重下降了约5公斤,且未出现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肥胖症患者吃得很少,这或许与肠道菌群的吸收能力有关。这类患者比较适合通过肠道菌群移植来减重。”徐少勇表示,肠道菌群结构受遗传、生活方式、性别、地域、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由多个种型构成,而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种型较少,有益菌数量少,有害菌数量多。
肠道菌群移植是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来治疗肠道或肠道外疾病。目前,该中心医生主要采用经鼻肠管置管或经肠镜置管两种方法向肠道移植菌群。体重较大、不适宜大量运动、进食量偏少、存在菌群失调的人群可以选择肠道菌群移植技术。菌群移植后,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菌群营造易于成活的环境。
对于超大体重的肥胖患者,减重手术是一个选择。26岁的小吴(化姓)身高181厘米,体重从8年前的92公斤增长至如今的192公斤。长期肥胖导致他走路气喘吁吁,睡觉时打鼾严重,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症状。为了减重,小吴曾花费数万元参加减重训练营,但回家后体重迅速反弹。2024年年底,他到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杨佳介绍,小吴的BMI高达59,还患有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该院医生经过多学科会诊,决定为他实施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这种手术通过减少胃容量及减轻饥饿感来帮助患者减重,创伤小、用时短。术后,小吴疼痛轻微,腹部几乎没有疤痕。
手术团队为小吴成功切除五分之四的胃,仅保留60ml至100ml的胃容积。截至目前,小吴的体重减轻了30多公斤,各项健康指标逐步好转。杨佳说,减重手术见效快,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同时,减重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患者术后仍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养成小口进食、细嚼慢咽的习惯,每餐控制食量,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食物为主。患者只有控制食量并配合适度运动,才能有效维持健康体重,避免体重反弹。
科技化赋能,打造智慧减重新模式
面对当前多数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存在的“数据孤岛”“方案同质化”“缺乏信息化支撑”等痛点,襄阳市中心医院自主研发了“医用个体化减重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作为医疗级体重管理SAAS平台,已完成成果转化推广,包括医生电脑端和患者小程序端双平台设计。
医生电脑端通过AI算法分析患者人体成分数据、饮食及运动习惯,自动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安全共享至患者小程序端,开展患者追踪随访,实现“诊疗—监测—干预”全流程数字化。徐少勇指着屏幕上的诊疗方案介绍道:“比如,针对这名BMI38的患者,系统会建议其每日摄入1500大卡热量,配合进行游泳与抗阻训练。”
此外,该中心还引入国际先进的代谢检测设备,如营养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核磁脂肪定量分析仪、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等,精准评估内脏脂肪含量及代谢功能,描绘患者专属的“健康画像”。
营养干预体系同样智慧化。该院体重管理中心副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董玉香带领团队提出“三色饮食法”,根据患者代谢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红区人群(BMI≥35)采用高蛋白低碳水配方餐,配合代餐粉控制总热量;黄区人群(BMI28-35)通过轻断食(如16+8模式)结合地中海饮食方式改善胰岛素抵抗;绿区人群(BMI<28)以膳食纤维增补剂和抗炎食物(如深海鱼类、十字花科类蔬菜)维持代谢平衡。34岁的李先生在地中海饮食方式干预下,内脏脂肪面积减少43%。
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独特优势。该院体重管理中心专家、中医科主任陈立创新实施“针灸—中药—耳穴”联合疗法,将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神经调控相结合,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食欲中枢,避免过量摄食,配合“健脾祛湿方”中药调理改善代谢,结合耳穴压豆缓解压力性暴食行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肥胖患者,减重依从性和减重效果更好,平台期持续的时间也更短。
运动方案科技感十足。依托该院智能水疗中心,该院体重管理中心专家、康复医学科主任詹燕团队为大体重患者设计流体力学运动方案,如游泳、浮力单车等。水的浮力与阻力双重作用,既保护关节,又提升燃脂效果。针对肌少型肥胖者,通过弹力带抗阻训练提升肌肉量,加速基础代谢。针对术后康复期患者,采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防止腹壁松弛。詹燕说:“运动干预不是简单的热量消耗,而是代谢系统的重新编程。”该中心建立的运动处方量化模型,可实现运动强度、频率与代谢指标的精准匹配,助力患者打破“减重—反弹”恶性循环。
十余年深耕,培育健康管理新生态
回望发展历程,襄阳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的崛起绝非偶然。从2011年成立科研协作组至今,该院在肥胖防控领域已完成三次战略升级。
十余年间,团队主持省级、市级课题35项,发表学术论文172篇,获得21项专利,完成5项成果转化,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次。目前,该中心正与公司合作开发AR减重游戏,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青少年依从性。
“我们正从四个层面重构健康生态。”徐少勇介绍,在个体层面建立终身健康档案,在医疗机构层面打造多学科协作范式,在区域层面构建市县乡三级防控网络,在社会层面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计划三年内覆盖全市100万常住人口。
既“顶天”对接国家战略,又“立地”扎根基层实践,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从经验诊疗到智慧管理,襄阳市中心医院以科技创新破题、以系统思维解题,为全国肥胖防治提供可复制的“襄阳模式”,折射出新质生产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蓬勃生机。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想管理好体重,就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肥胖的危害,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毅力和信心,将体重管理作为终身行动。”徐少勇说,“最终目的是通过减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还表示,肥胖人群个体差异很大,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来减肥,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