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襄阳“村游记”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06 襄阳“村游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乡村名片

板桥镇冯家湾村

冯家湾村位于南漳县板桥镇西,藏风聚气于群山环抱之中,平均海拔10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0%,夏季平均温度23℃,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3500个,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生态氧吧。

近年来,该村立足古民居资源,以“生态立村、旅游富村、产业兴村”为路径,推动村庄景区化发展。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襄阳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诗词之村”。村内现存冯氏、王氏、鞠氏民居等明清古建筑群,以及“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享有“古民居之乡”“文化之乡”美誉。

见闻

来冯家湾村 畅享23℃的夏天

盛夏时节,平均气温23℃的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强势出圈,迎接八方来客。

8月9日,记者来到冯家湾村:登山顶,观云卷云舒,看群峰如黛;“躲”进云峰山居,避暑休闲,清凉一夏;寻处民宿,品茗放空,枕山风入眠……

跟随游客步伐,记者来到南漳县官埫家庭农场“太空舱”民宿。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引进“太空舱”民宿,让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窗看日出、看星空、观云海,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住在这里,一大早就能听见炒茶的沙沙声。”顺着游客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山腰处炒茶工坊,铁锅列成一排,新采的茶叶在炒茶师傅掌间翻飞。走进炒茶工坊,只见炒茶师傅一边示范一边向游客介绍:“手心温度要稳,才能锁住茶香。”游客们跃跃欲试,希望能亲手炒制一罐香茶带走。

次日清晨,记者看到,农家乐的土灶已经飘起炊烟,腊肉的醇香混合着时蔬的清香扑鼻而来。游客张先生一家赞不绝口:“孩子第一次尝到现挖的竹笋和自己亲手摘的瓜果,这才是真正的山野趣味。”

午后,冯氏民居的青砖院落成了“天然空调房”。记者走进冯氏民居,看见武汉游客孙慕舟正俯身细看古宅的门画,他举着相机感叹:“这些300多年前的建筑,细节保存得如此完好,连排水系统都还在使用。”

冯氏民居是一处庄园式的建筑,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建筑群采用典型湖北民居“三进三出”院落布局,占地81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体形成于明清时期,历经300余年仍保持完整格局。

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近年来,冯家湾村秉持“保护优先”原则,在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下,对核心古民居进行系统性抢救修复和加固,妥善迁移安置原住户。2019年,投资千万元修缮完成的冯氏民居(板桥荆山文化陈列馆)正式开放,精心展陈500余件珍贵民俗老物件,成为展示荆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村内,记者看到,该村的夹马寨、青龙寨、金牛洞等景点,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板桥镇党委书记汪建顺表示,下一步,板桥镇将凭借良好生态资源和凉爽气候,打造避暑景点集群,将高海拔乡镇的“凉资源”转化为避暑“大流量”,不断推出新玩法、新业态,持续做热“清凉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从深藏荆山的贫困村,到“清凉经济”标杆,冯家湾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城市热浪翻涌,这座23℃的古村落正以星空为幕、茶山为席,诚邀八方来客,共赴一场清凉之约。

对话

冯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余光军: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车行山间,人在画中,景随步移……近日,记者走进板桥镇冯家湾村,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出行不便、产业单一的贫困村。如今,这个藏在荆山深处的小村庄,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致富路。

冯家湾村的“山”,首先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依托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村党支部书记余光军深谙此道,这种保护不是将古村落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废弃的民居变身为特色餐饮和精品民宿区,古民居不再是生活的负担,而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余光军介绍,近年来,村里推动农、文、食、旅、宿深度融合,发展茶园800亩、桑园300亩、袋料食用菌2万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几年前,村民住在古民居里,出行很不方便。”他回忆道,如今,这些不便成为了游客眼中的“原乡生活体验”。村里10家农家乐、爆满的“太空舱”民宿,以及即将新建的2000平方米露营基地,都在诉说着村庄焕发的新生机。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6万元的数字背后,是村民们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智慧。

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余光军坦言遇到“幸福的烦恼”——节假日一房难求,特色餐饮住宿规模不足,儿童活动空间欠缺……这些烦恼恰恰印证了发展路径的正确性。面对挑战,冯家湾村没有盲目扩张,而是计划集中打造十户以上标准化餐饮住宿示范户,同步推进村内环境绿化、亮化。

站在茶香袅袅的古宅前,余光军目光灼灼地展望未来,要抓住都市人对“乡愁”的需求,将古村落的“古”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更要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与文化”共赢的致富路,让村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策划统筹:张成武 龚莉 廖双来 王婷

本期文/图:全媒体记者 朱贤 彭月娇 通讯员 蔡铁琦 宋鹏程 王小平 刘志强

视频制作:全媒体记者 李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