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李航
“640分,为什么不去读汉语言、金融这些更好就业的专业,偏偏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面对指导老师的疑问,袁易敏腼腆地笑了笑:“我确实很喜欢政治课。”
她没说出口的理由更深——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作为襄阳抗日女英烈杨威的后辈,她想用这份志愿继承先辈的遗志。
今年夏天,襄阳融媒体中心、襄阳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和雲毅慈善基金会在联合开展“‘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时,无意中记录下这段红色血脉的当代回声。
杨威本名欧阳英,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人,曾任中共京安中心县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41年10月被日伪逮捕,身中二十余刀仍不屈服,牺牲时年仅20岁。李先念同志曾赞誉她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好儿女。”
杨威是袁易敏妈妈的亲姑姑。袁易敏一家至今仍住在先辈生活过的村子里。她的初中就在杨威中学上学,该校正是以她姑奶奶(襄阳方言中,姑姥姥也称为姑奶奶)命名;三年后,她又以全校前五的成绩升入襄阳五中——杨威烈士当年的母校。每年清明,两校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却很少有人知道台上宣讲的英烈与台下这个安静的女孩是一家人。
“家里明明出过英雄,为什么从不对外提?”记者问她。袁易敏答得坦率:“外婆说,姑奶奶是硬骨头,咱们更要自立,不能拿她的功勋当饭吃。”
外婆的话仿佛被钉在客厅墙上的烈属光荣匾里,她的父母用日复一日的劳作践行着:父亲在深圳工地被机器绞伤手臂,没拆线就回到岗位;母亲凌晨四点下地,天黑透才收工,却从不对孩子诉苦。
袁易敏把这句话听进了心里。高三那年,数学压轴题时常让她卡到凌晨一点,室友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她还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想偷懒时,就想起姑奶奶——刀搁在脖子上都不低头,我这点题算什么?”题解出来的那一刻,她真切体会到什么叫“信仰可以转化为力量”。
很多人觉得政治枯燥,她却越学越有味。高一时,政治教师万蓓用“白马非马”的故事把全班“带进了坑”:白马到底是不是马?同一句话,换前提就能得出相反结论。袁易敏发现,原来抽象概念也能像侦探小说一样反转。此后,她沉迷于追问“为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每拆解一个概念,再拼回去便是一幅“新的地图”。
那本外婆送给她的《铁血女英烈——杨威》,也在课堂里渐渐显影。过去读到姑奶奶“身中二十多刀仍不屈”,她只是愤怒和感动;学了哲学再读,她忽然明白了“信仰比生命更重”的原因:人一旦找到值得用一切去捍卫的“道理”,生死就不再是最大命题。课本里那些宏大的词汇,从此与家史中年轻的背影一一对应。
高考放榜后,她毫不犹豫地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填在第一志愿。“在别人眼里是冷门,我却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它既能解释姑奶奶为什么赴死,也能帮我认识今天的中国。”她说,“学问并不枯燥,只是因为还没找到入口。”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如果要给姑奶奶带句话,你会说什么?”
袁易敏想了想说:“姑奶奶,今天的中国如你们当初所愿——和平、安定、繁荣、富强。我会铭记您为国扬威的名字,继续读书、继续努力,不辜负那段用鲜血写下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