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全民共织生态锦 绿满古城气象新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03 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赵月

临汉江远眺,碧水如练,倒映着蓝天白云,映照着这座古城焕发的新彩。这幅“绿满古城入画来”的诗意画卷,是全市上下共同织就的生态文明画卷。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家园。在襄阳,生态文明理念已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化作可感、可知、可享的惠民图景。这一切,源于我市精心构建的“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新格局。汉江边,环保志愿者定期开展巡护,俯身清理杂物,向晨练的老人、嬉闹的孩童讲述一滴水的旅程与保护母亲河的意义。社区活动室里,“绿色课堂”内容丰富,一场场寓教于乐的生态科普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让“绿色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深镌刻在襄阳人的心中,外化为自觉行动。生态文明之花在襄阳大地绽放,汇聚成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环保志愿红 守护生态绿

8月骄阳似火,热浪席卷大地。8月8日,“绿色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路演现场,热闹非凡,21支队伍依次登台,展示其守护绿水青山的创新方案。最终,市环境保护协会凭借“绿动襄阳生态文明宣讲志愿行动”项目拔得头筹,这是对民间环保力量扎根基层的最高礼赞。

清晨的汉江波光粼粼,环保志愿者孙德声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这里。每月巡河15天,十八年如一日,他倾力守护母亲河。一次例行巡查中,岸边隐蔽处的异常污迹未能逃过他敏锐的眼睛。手机镜头迅速记录,污染实况与精准建议即刻“飞抵”职能部门。“保护环境,时时可为、人人可为、事事可为。”孙德声朴素的话语,随汉江水浸润市民心田。

青年力量为绿色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博正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队凭借“双碳同行,志愿传情”项目斩获“绿色风”三等奖,他们用法律标尺界定环保边界;绿丝带志愿服务团队积极推动“双域共育”项目,让生态理念在异地土壤“生根发芽”;襄阳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成员们在晨昏中守护“蓝天精灵”;绿马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深耕校园,助力“无废校园”蓝图变为现实,孩子们手中的废弃材料变身工艺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环保实践活动中,我市高校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立足地方,发挥所长,打造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环保项目。其中,“童创低碳社区:校地共建环保成长计划”项目,通过创新形式将绿色理念根植青少年心中;致力于汉江保护的“绿色行动,让汉江更‘净’一步”项目,组织师生与社区居民联动,开展常态化净滩、水生态科普等活动。一个又一个项目凭借扎实的工作、显著的生态成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

“机制创新是点燃志愿服务持久力的火种。”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中心主任李丹表示,我市精心构建志愿者培育体系,全市环保志愿者已突破5万人。环保志愿者默默守护家园,去年累计服务时长超过百万小时。

如今,环保志愿服务清风吹遍古城每个角落,“绿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人人执绿笔 共绘新画卷

得益于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曾经杂乱的河滩已蝶变为生态廊道。蜿蜒的步道旁,垂柳与水杉错落有致,鸢尾和芦苇摇曳生姿。“这里曾经是荒滩,现在成了家门口的公园。”李阿姨带着小孙子在这里游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推开窗就是绿,走出门就是景。”

这是我市实施“绿满襄阳”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实施“绿满襄阳”提升行动,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全市森林覆盖率跃升至45.2%,“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城市的盎然绿意,源于市民的亲手浇灌。近年来,我市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打造“爱心林”“劳模林”等各种纪念林和义务植树基地95处2160亩,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3.8%。

市民守护“绿色遗产”的热情高涨。湖北申林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翼群对古树名木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樊城区牛首镇枣园村有一棵古侧柏树,树龄在700年以上,曾因缺乏科学保护,濒临枯亡。襄城区庞公街道办事处观音阁社区(谷隐寺附近)有两棵古银杏树,曾因生长环境差,面临死亡危险。得知后,李翼群带领公司“一班人”,花巨资对这些古树开展抢救性保护。如今,这些古树已恢复生机。

科学绿化让生态福祉触手可及。我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推广立体绿化,让高架桥墩上爬满藤蔓,推进老旧小区见缝插绿工作,建设了众多的口袋公园。”如今,口袋公园如翡翠般镶嵌在城市中,推窗见绿、步行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夏日的月亮湾湿地公园里,孩子们积极参加“自然课堂”活动,认识植物,聆听鸟鸣。盛夏时节,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的乐园,林荫遮蔽烈日,江风送来清凉。

“‘绿满襄阳’不仅是植树,更是播种幸福。”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筑起坚实的汉江生态屏障,我市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如今,我市空气清新,水源优质,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千万株由市民亲手栽下的树苗,在襄阳大地上茁壮生长,编织着“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梦想。这梦想,正随着每一片新叶的舒展,照进现实。

设施“零距离” 激活行动力

“原来垃圾焚烧能发电!”“污水净化太神奇了!”暑期,襄阳环保设施迎来参观热潮,家长带着孩子走进襄阳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零距离”感受科技在减污降碳方面发挥的作用。

在襄阳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展厅,孩子们通过数字沙盘、焚烧炉模型和互动游戏,探寻垃圾“变废为宝”的科技密码。

开放环保设施是我市培育生态价值共识的关键举措。目前,全市拥有9处环保设施开放点,涉及环境监测、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危废处理、电力、钢铁、建材等7个行业,昔日的“工业秘境”如今成为群众自由探索的生态课堂。

在“中国水周”活动中,市民代表走进鱼梁洲污水处理厂,了解“一滴污水的重生之旅”;在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家探寻空气质量“晴雨表”运作的奥秘。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环保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有效激发了全民参与热情。

“开放的本质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说,敞开大门让数据说话、让工艺透明,可显著化解“邻避效应”,增进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互动互信。

开放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从定时定点的实地探访,到全天候“云开放”,襄阳坚持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打造永不落幕的环保课堂。市民轻点手机即可查看设备实时运行参数,无处不在的监督目光推动企业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作为”。

环保设施面向公众开放,既是了解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一扇窗口,也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一个抓手。只有丰富开放方式、提升开放层次、增加开放频次、扩大开放范围,激发“保护环境、行动有我”的热情,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低碳新风尚 浸润日常美

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在大街上穿梭,成为亮丽的风景线。目前,我市拥有1171台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1.6%,市民绿色出行率达78.4%,城市“脉动”更加清澈。公交司机王师傅说,从汽油车到新能源电动汽车,公交车越来越环保,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

在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方面,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起覆盖广泛、智能高效的充电网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总数已突破1700个。这些充电桩不仅分布在城市核心商圈、交通枢纽处,还设在社区,投入运营后有效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难题,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工业“钢铁丛林”正在经历绿色嬗变。近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千企千亿”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旧设备沉重的轰鸣声被新设备高效轻柔的运转声替代,流水线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呼吸韵律。如今,3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5家省级绿色制造企业如坚实的绿色磐石,引领工业领域节能降耗。

在建筑领域,743.01万平方米节能建筑如巨型“隔热海绵”,年新增节能能力12.14万吨标准煤。“钢筋水泥森林”中,节能建筑让夏日室内自然清凉,冬日墙体暖意融融。

公共机构示范引领。全市424家节约型机关(创建率81.7%)、270家“无废机关”从细节处践行绿色理念:纸张双面打印、人走灯灭、职工自带水杯……这些日常星光汇聚成引领社会的璀璨银河。

“绿色种子”在童心中萌发。“全国低碳日”活动中,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绿马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走进巴学园幼儿园。70余名“减碳小卫士”通过情景游戏,揪出“高碳刺客”——过低的空调温度、混投的垃圾、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就能为地球妈妈降降温。”一名孩子指着实时碳数据说道。

经省统计部门核定,2025年一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4.3%。4.3%的降幅,蕴藏在王师傅安静的方向盘里,流淌在工厂智能化改造的电流声中,闪烁在办公楼自觉熄灭的灯光下,回响在巴学园幼儿园清亮的童声里。当点滴节能行动汇聚成河,当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襄阳这座古城便获得了更轻盈、更强劲的绿色呼吸,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从志愿者巡河的坚定脚步,到市民植树的深情呵护;从孩子探寻环保设施的好奇双眸,到工厂车间降耗增效的技术革新……今日襄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正在古城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