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农家博物馆的旧时光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06 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帅瑜

谷城有一条南河,素称“南河小三峡”。这里不仅有宁静的山水风光,还有万年溶洞、千年古树、百年古民居,更有一处引人入胜的农家博物馆——南河农家博物馆,就坐落在南河岸边的龙滩村。

从南河风景区码头乘船逆水而上,在欣赏两岸湖光山色后,就到了龙滩码头,游客抬头可见“农家博物馆”5个大字。1998年,南河镇龙滩村为发展旅游业,兴建了这处农家博物馆。

今天,我站在农家博物馆前,不得不佩服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哪会想到兴建农家博物馆?那时既无“乡愁”之说,也无“农耕文化”之兴,然而地处深山的龙滩村,却建起了农家博物馆,让外地游客来了有看的、有说的、有想的。村干部的超前意识,奠定了农家博物馆的今生。后来,外地也有兴建农家博物馆的,但那已不足为奇了。

南河农家博物馆收藏的展品,全是农业生产、农家生活使用的各种器物,饱含着厚重的农耕文化,观之油然而生的乡愁,使人回味悠长。

这些老物件,都是在南河流域收集的。从斑驳的成色来看,其使用的年代,大都在百年以上,有的则更久,直观地呈现了鄂西北农耕时代的器物,再现了古朴的风土人情。

馆内展览的老物件,日久岁深,古色古香,深得今人喜爱。这些农家生产、生活用具,每一件都是过去农民劳动、生活的见证者。

走进农家博物馆,可以看到农家生活和劳作的各种工具,如生产农具、生活器具、作坊器物等展厅,陈列的有石磨、磨盘、石碾、风车、筛子、篮子、木柜、水桶、脚盆、茶几、凳子、斗笠、蓑衣、油灯、算盘、火盆、锄头、钉耙、扁担、镰刀、蒸笼、药碾子、八仙桌、纺线车、织布机、油纸伞、雕花木床、明清瓷器……当你在观看时,你会感受到每一件展品都有不同的历史,带你走进农耕时代,感受时光的倒流。

当我的目光,停留在犁、耙、夯、镰刀、锄头、钉耙等农具上,我的眼前浮现出我在老家劳动的场景。透过这些老物件,我再次感受到种粮食的艰辛。在农村,多少孔武有力的汉子,一生都在土地里拼搏。

这里展出的还有一些木雕家具,有木质雕花床、雕花八仙桌、雕花太师椅、雕花洗漱架、雕花梳妆台、雕花茶几等,各类不同的雕花,雕刻得精细而优美,花纹繁复而流畅,其艺术水平让人惊诧不已。这些家具全部来自农村,展示了民间古老的雕刻工艺,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当我一眼看见棕蓑衣,顿时想起那些清新的田园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当年在老家山乡劳动时,蓑衣也是我经常披在身上的物件。风雨中,我在地里干农活,它为我遮风挡雨。可在那时,我怎么也体会不到还有什么清新的诗意。

比如展示的檑子。鄂西北地区,大都是山区,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在没有打米机之前,是怎样把稻谷变成米的吗?在南河农家博物馆里,可以见到这种“神器”——檑子。

檑子,它是数千年来人们生活的必用工具。在没有檑子之前,人们要想吃米,何其难也。檑子的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打米机。

再比如斗。斗,虽然不大,但很重要,它是旧时农民常用的测量粮食的容器。成语“斗进斗出”“日进斗金”的“斗”,说的就是这种器物。升和斗,都是用木料做成的。

南河农家博物馆里,还展出了很多篾器。每一件篾器,无不是匠人之作。那一道道细细的篾丝,都是由一年年的岁月编织而成,都是匠人双手写出的沉淀着时光的生活诗行。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篾器是必用的家具,像簸箩、筛子、斗笠、篮子、筲箕、篓子、席子、篦子、鱼篓等,凡是带“竹”字头的物件,都是用竹子做的。在山区,竹子到处都有,几乎家家都有小竹园。要做篾器了,砍几根竹子编制即可,就不用花钱去买了。

例如簸箩,年轻人大都不知道做什么用的,它通常用于装粮食。簸箩大而轻便,密实耐用。簸箩不仅是农具,还可成为工艺品。篾匠在打簸箩时,利用竹篾的纹路,编织出好看的花纹和图案,放在那里便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别样的美观和欣赏性。虽然现在已成旧物,也不知存世多少年了,但那花纹和图案,依然引人注目。

农家博物馆展示的物件,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见过。只有走进农家博物馆,才能一睹这些旧物。

这些农耕时代的用具,农家生活的用品,布满了农耕生活的印痕。这些收集而来的物件,虽然陈旧不堪,但在南河农家博物馆里,却让人看后兴奋不已,啧啧称赞。

南河农家博物馆收藏的农耕物品,并不能值多少钱,却能让后人通过这些物品,记住古人的生产、生活用具,记住乡愁,感念时代的变迁。

有些传统的农具和家具,早已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了,但它们却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让人怀念光阴流年的烟火味儿,还有那充满汗水的泥土味儿。

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老物件,对普通人来说,是贴近的、亲切的、温厚的。一件件器物,只为留住记忆中的旧时光,镌刻着过往的岁月。看到这些老物件,让人近距离感受岁月悠长的农耕文明。驻足于每个物件,都能感受到在与我无声的对话,讲述着光阴似箭中的故事,平凡而又真实。

沉默的老物件,早已褪去当年的光华,有的已经派不上用场,但它们代表着时光、传统和文化,把它们收集起来,让人们欣赏,拂去岁月尘埃,了解农耕生活,这就让老物件“活”了起来,显现出应有价值。

这些积厚流光的农家物品,实乃一部无言的农耕史。只要南河农家博物馆在,只要这些老物件在,农耕文化就会在这方山水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