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李航
7月7日5:20,天刚蒙蒙亮,当天刚满18岁的曹超推出电动车,向两公里外的“金刚面馆”驶去,打起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一个月后,他用自己劳动挣到了1500元的大学生活“启动资金”。
食客们不知道,这个在面馆里收碗擦桌的少年,还有两个姐姐:大姐是从“985”高校厦门大学毕业的硕士,二姐在“211”高校中国地质大学读研,他今年也考上了“一本”院校三峡大学。在这个父亲打零工、母亲患癌的家庭里,三个孩子攥着“读书”这根接力棒,从泥泞里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8月8日,记者在面馆里见到了曹超。厨房里的温度接近40℃,灶台上的蒸汽像薄雾。曹超的任务看似简单:摆桌椅、搬调料、收碗擦桌,却在高峰时段必须“一人当两人用”。最狼狈的一次,他误把顾客吃了一半的面倒进垃圾桶,老板只得重做一碗。“老板没责怪,我却臊得慌,原来挣钱这么难。”曹超说,那一刻,他仿佛读懂了父亲手上厚厚的老茧。
“孩子懂事,客人多的时候跑前跑后,从不喊累。”面馆老板邱霞评价曹超“眼里有活儿”,看到哪个老年人不小心把面汤洒在地上,不用人提醒,他会立刻去清扫。
结束半天的工作后,曹超回到家第一件事是继续帮父亲干活儿。烈日下,他把一包包玉米搬进堂屋,父母则坐在地上搓玉米粒。二老身上已经挂满汗珠,却舍不得开电风扇。
曹爸爸今年58岁,除了务农,闲暇时还外出打工养活三个儿女,妻子患病多年,不能干重活儿,家里80岁的老母亲也需要赡养,所以每一分钱都要“掐”着花。
尽管日子过得很紧,但在这个家,“读书”是一家人共同的执念。
曹超的大姐考上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那年,全村人都觉得“难以想象”。那时曹超的父亲在广东的玻璃钢厂喷油漆,一天工作12个小时,浑身是化学试剂的味道;母亲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家里欠着亲戚几万块钱,最后是靠着助学贷款才顺利入学。二姐几乎复刻了大姐的路,也考上了重点高校。
曹超同样努力:从小学开始,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他都先用来学习功课;初中以707分的成绩考入枣阳一中,高中成绩也保持着班级前五名。
“为什么几个孩子都这么能念书?”面对记者的提问,曹爸爸说:“可能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这三个孩子的学习全靠他们自己,我们从来没有管过。老大和老二的助学贷款都是她们自己办的,曹超也是的,五六岁就开始下地干活儿,读书都是他自己学,我们完全帮不上忙。”
“本来他能考600分的,因家里的影响,他今年才没考好。”说到这里,曹爸爸的声音低沉了下去。今年年初,曹爸爸意外受伤,无法外出务工,家里一下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妻子原本患有甲状腺癌,接受过多次手术,今年又出现胃部转移。担心和焦虑让曹超高考发挥失常。
学费成了压在全家人心上的石头。好在今年暑假,襄阳融媒体中心、襄阳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了“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曹超被评为“励志大学生”,获得5000元助学金。
“谢谢你们,我不会放弃。”得知这个好消息,曹超说,“贷款也好,打工也罢,我都会读下去,向姐姐们看齐。”
雲毅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姗月说:“泥泞里的种子,总有向上的力量。姐弟三人用汗水浇着,父母用亲情守护着,读书的种子终将长成巨树,为家人遮出一片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