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宁婧 刘春来 文/图
58岁的马女士体检时被发现肺部有结节,需手术治疗。想到结节位置深,紧邻血管,传统CT穿刺定位可能带来气胸、出血等风险,马女士一度抗拒治疗。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创新采用“流域分析定位法”,术前绘制高清三维“作战图”,术中精准“导航”,成功为马女士实施微创切除手术。术后恢复快、疼痛轻,马女士直呼:“没想到这么顺利!”
目前该院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30例,为复杂位置肺结节患者,尤其是因结节位置特殊(如紧邻血管、被骨头遮挡、靠近胸膜)而无法或不宜进行传统CT穿刺定位的患者带来新选择。
深藏结节遇上穿刺恐惧: 治疗陷两难
两周前的体检,让58岁的马女士情绪低落:双肺多发结节,其中左肺上叶一个高危结节必须手术切除。马女士还患有慢性胃炎、两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等多种基础疾病。
更让她焦虑的是结节的位置。“结节藏得深,紧邻血管,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该院心胸外科专家评估后发现,传统定位方法通常需要在CT引导下穿刺置入定位针,但该操作对马女士来说,可能带来气胸、出血等风险。本就对有创操作极度恐惧的马女士,得知这些风险后,对手术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位置特殊的结节与患者的心理恐惧,成为双重治疗难题。
创新定位:
术前“绘图” 术中“导航”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团队详细评估马女士的病情后认为,患者的结节位置十分特殊,传统定位方法确实难以适用。
如何破解困局?该院心胸外科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决定为马女士实施“流域分析定位法”手术。
术前精准“绘图”:团队运用先进的三维重建软件,将马女士的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以及肺结节精确“还原”成高清立体模型。这张“作战图”清晰锁定了结节所在的肺段及其供血的靶段肺动脉,并规划出最优手术路径。
术中精准“导航”: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该院心胸外科团队先精准离断目标靶段肺动脉,再注入特殊医用染料进行染色。在荧光腔镜“透视眼”下,染料迅速勾勒出该动脉供血的肺组织范围(即“流域”),结节所在的区域被清晰标记。医生随即精准切除有结节的肺组织,并完成淋巴结清扫等标准步骤。
此举规避了CT穿刺定位可能导致的气胸、出血、胸膜反应等并发症风险,患者无须承受术前定位的痛苦和恐惧。三维重建提供“上帝视角”,术中荧光实时显影,“指哪儿打哪儿”,定位成功率高,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
技术革新:
医疗精准度与舒适度双提升
得益于创新的定位方式和微创手术,马女士的手术过程顺利且流畅。更让她和家人惊喜的是术后体验:创伤小,疼痛感明显轻于预期,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住院时间缩短了。术后病理确诊马女士为“左肺上叶微浸润性腺癌”,及时切除预后良好。
“没想到手术这么顺利,身体恢复得这么快,太感谢医生了!”出院时,马女士和家人由衷地向医生表达感谢之情。
据悉,自2024年应用该技术以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已成功为30例肺结节患者实施“流域分析定位法”手术。临床数据显示,该院患者平均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以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3天。该技术不仅提升了安全精准度,还减少了对CT定位室资源的依赖,降低了医疗成本。术后患者反馈状况良好。
这项技术的成熟应用,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锻造“新质医疗服务力”的又一例证——直面临床痛点(特殊位置结节定位难、患者恐惧有创操作),以技术创新(高清三维规划+术中荧光导航)为驱动,优化诊疗流程(免去术前穿刺环节),显著提升患者就医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让精准医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