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 朱银银
在枣阳市田间地头,只要提起“王队长”,农民们的眉头便会舒展开来。
黝黑的脸庞、粗糙如砂纸的手掌、沾满泥浆的胶鞋——这是省级劳模、枣阳市防汛抗旱应急中心主任王树献留给乡亲们最深的印象。
13年来,王树献的足迹遍布枣阳市440个行政村,在抗旱机井旁昼夜鏖战,在溃堤险段清障排涝,在水利改革深水区破冰前行。
7月24日下午5时,记者在枣阳市吴店镇树头村滚河边见到王树献,他一边用毛巾擦拭脸庞上的汗珠,一边指挥工人安装水泵。“到处都在架泵抽水,今天天黑前不能顺利抽水抗旱的话,周边皇村、凉水、树头等村的两万多亩农作物都要减产。”他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
“出水了!”当晚7时19分,听到现场传出欢呼声,王树献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时间回到2013年盛夏,熊河水库水位骤降,650万立方米可用水如同杯水车薪,灌区36万亩稻田面临绝收。时任枣阳市抗旱服务队队长的王树献,带领党员突击队冲上一线。
“稻子等着抽穗,晚一天放水就少一成收成!”王树献和队员们在涵管旁架设5台抽水设备,250千瓦的机组昼夜轰鸣。
烈日炙烤下,王树献的手臂被设备烫出水泡,他坚持用湿毛巾裹住伤口继续作业。
3天后,清流奔涌进干裂的田垄,渠边老农捧着水哽咽地说:“这是救命水啊!”
这场“战役”也暴露出危机:过度开采地下水致水位年均下降4米,每亩灌溉成本飙升至百元。王树献蹲在枯竭的浅井边,攥着发烫的泥土陷入沉思:“打井只是止痛片,治病还得靠长远药方。”
“命脉活起来,粮食才稳得住!”王树献将目光投向枣阳市水网。
2022年6月,太平镇秦岗村泵站突发故障,3000亩秧苗危在旦夕。
抢修中电机基座螺丝断裂。“用铁丝凑合?绝对不行!”王树献否决提议,纵身跳进渠道淤泥中摸索,终于捞出备用螺丝。泥水中奋战3小时后,泵站重启的轰鸣声与村民的欢呼声交织。这一幕,成了水利改革的催化剂。
王树献将目光投向枣阳市水系的“任督二脉”。他主导构建“库渠联网”体系:大岗坡、石台寺泵站从唐白河提水600万立方米补给七方、杨垱等乡镇,熊河东干渠向灌区输水500万立方米,枣阳市各水库以94.22%的蓄水率形成“活水网络”。去年夏灌,枣阳首次实现“用水需求24小时响应”。
2024年7月14日,襄阳市区暴雨如注,刚结束随州防汛支援的王树献顾不上休整,连夜率4人小队奔赴长征东路渍涝点。
“12点前必须到位!”黑暗中,王树献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调试排涝设备。泥浆灌进雨靴磨出血痕,他匆匆缠上绷带,转身又走进涵洞清淤。
三天三夜,这支“铁军”抽排积水12万立方米,救出被困车辆27台。
“铁人”之躯包裹着为民柔肠。2022年大旱,刘升镇山区老人蹒跚挖井取水的背影刺痛了王树献的心。他当即调来打井队:“咱们多流汗,群众少流泪!”当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时,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将自家煮熟的鸡蛋塞进王树献的口袋。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王树献深知团队的力量,探索建立“党员突击队”传帮带机制:新队员首次操作泵机,他手把手指导;深夜抢修时,不忘讲解渠道防渗技术;将“高价买粮不如平价修渠”的理念烙进年轻人心中。
如今,枣阳市水利系统涌现出23名技术骨干,抗旱防汛响应速度提升70%。
“王主任的手是‘活标尺’!”年轻工程师李昊感慨地说,去年检修管道,王树献目测的裂缝宽度与仪器测量仅差0.1毫米。
13年来,王树献带领团队改造泵站100多座,维修渠道600公里,保障近亿立方米供水,守护枣阳百万亩良田,荣获多项荣誉。
王树献的办公室最显眼处挂着一幅泛黄的地图:星罗棋布的水库、泵站与输水管线,构成覆盖全域的“血脉经络”。“旱涝无常,但守护能守出‘常数’!”夕阳下,他指着熊河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眼神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