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石头堆里淘出“金疙瘩”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06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近日,在西关村天赐奇石馆,馆主杜立民不时给室内摆放的汉江特有奇石喷水。在正室的茶台上,一桌“石头宴”栩栩如生,正等着客人前来“品尝”。“这些奇石是近几年的收藏品,每一方奇石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杜立民介绍。

这个因石而兴的村庄,借着汉江奇石的灵气,铺展出现代乡村的新画卷。

走进西关村,仿佛置身一处天然艺术馆。家家户户门前的院落里,精心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奇石,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似明月当空,更多的则是汉江特有的彩石,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方‘女王’奇石,是我9年前花4000多元从一位奇石爱好者手中买的,在全国举行的各类比赛中斩获多项大奖。”杜立民话里透着自豪。

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春告诉记者,西关村建设的汉江奇石非遗文化产业园,是汉江流域第一家汉江奇石文创园。西关村收集奇石、观赏奇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当地的文人雅士就开始收集奇石、品鉴奇石和雕刻奇石,逐渐形成独特的汉江奇石文化,是汉江流域唯一的奇石之乡。目前,该村的汉江石赏石习俗已列入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以西关村为中心,赏石、藏石、玩石蔚然成风,盆景奇石协会拥有60多名会员,发展爱好者300余人,聚集从业人员2000多人。该村汉江奇石博物馆奇石玩家刘小群个人奇石馆名列中国奇石馆500强。

杜立民从小就喜欢石头,村里的奇石文创园建起后,杜立民开办了天赐奇石馆,每天以石会友,儿子开办了奇石直播平台。“2017年,我带着7方奇石,参加了由鄂、豫、陕、川四省举办的奇石比赛,7方奇石分获金银铜奖,个人也获得最佳组织奖。”杜立民介绍。

游走在奇石文创园,山水盆景、假山奇石、绿枝木雕,给人一种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的感觉。其中,汉江奇石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博物馆主人叫刘小群,是原中国石文化网站的法人代表。刘小群觅石、赏石、藏石,目前馆藏有万余方奇石,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大江大河之奇石精华,五光十色,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汉江奇石博物馆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数万人次。

刘国春表示,目前,村里围绕奇石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还打算建设以奇石为主题的民宿,并开发研学旅行线路。

乡村名片

光化街道西关村

老河口市光化街道西关村位于老河口市北郊,老丹路穿境而过,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1064户3578人,耕地面积2041亩,拥有集奇石文化、根雕文化、木版年画文化、书画文化于一体的非遗文创园,是汉江流域唯一的奇石之乡、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于2018年被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近年来,西关村依托奇石、根雕和老豆腐等特色资源,组织引导村民兴办农家乐餐饮、民宿短租、奇石商店等服务实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解决就业1000人次,群众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奇石文化已经成为推进西关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村风文明的强力引擎。

对话

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春:

以石为媒兴村富民

8月1日,记者在西关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春介绍了村子的发展思路。

“单靠卖原石走不远,必须延长产业链。”刘国春告诉记者,要想让奇石成为强村富民的产业,不仅要在谋长远上破局,还要构建“产、销、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建阵地是第一步。村里整合闲置土地,建起了汉江奇石博物馆、光化民俗馆、奇石文化广场、根雕馆等主体场馆。此外还进行了景观绿化设计、房屋立面改造、道路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排水管道、村内小路建设等。

育人才是关键。村里联合老河口市文旅局、人社局开展技能培训,邀请雕刻大师、电商专家来村里授课,培养民间石雕匠人、电商主播。同时,为了破解产业链断层问题,村里还引进了奇石加工公司,开发出石制茶具、摆件、饰品等多种文创产品。

“奇石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刘国春表示,西关村能在众多奇石产地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赋予石头文化内涵。

2018年,村里建成汉江奇石博物馆,馆内奇石分门别类陈列,每方奇石都配有详细的文化注解。为了让文化活起来,村里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辟“第二课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家乡、爱国家的思想。

“未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卖石头,而是打造以奇石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生态圈。”谈及未来规划,刘国春说,村里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建设奇石主题民宿集群,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配套建设石艺咖啡馆、石头书屋;第二步,开发“汉江奇石探秘”研学线路,串联起采石滩、加工坊、博物馆等节点;第三步,打造线上交易平台,实现“直播带货+定制加工+文化体验”融合发展。

策划统筹:张成武 龚莉 廖双来 王婷

本期文/图: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李澍宇 张晋瑜 通讯员 何晓莉 王秋洋

视频制作:全媒体记者 李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