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刘晓东 文/图
胰腺癌因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被称为“癌中之王”。而胰体尾癌更因早期症状隐匿,诊断治疗困难,成为治疗中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迭代升级,一种融合微创理念与精准治疗的新术式——L-RAMPS手术(腹腔镜下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腺脾切除术),正为胰体尾癌患者带来生机。由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组建的专业团队,将L-RAMPS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救治能力,通过3至4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以标准化流程清扫肿瘤,让29岁的年轻患者一周出院重返职场,更让79岁合并高血压的老人术后14天康复回家。这项技术正以“微创”理念,重塑胰体尾癌治疗格局,让多位患者见证了新质医疗的力量。
应对隐匿“癌王”
传统手术挑战重重
29岁的赵女士(化姓)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胰腺体尾部肿瘤时,感觉“天都塌了”。
而79岁的李奶奶(化姓)因高血压住院,却查出了同样凶险的胰体尾癌,高龄和基础病让治疗希望渺茫。
她们面临的共同敌人——胰体尾癌,因其深藏腹腔、早期症状隐匿,被确诊时往往已有进展,加之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巨大、恢复期漫长,尤其对高龄、体弱患者风险极高,成为外科领域难啃的“硬骨头”。
转机出现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该科丁正华副主任带领的专业团队,将一项融合微创、根治、标准化三大核心优势的创新技术——L-RAMPS技术,转化为强大的救治能力。
“钥匙孔”里拆“炸弹”
L-RAMPS技术重塑治疗格局
对于年轻的赵女士,L-RAMPS的微创优势让她术后仅一周便顺利出院,快速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而对于高龄且合并高血压的李奶奶,在该院普外科与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MDT)的精密协作和风险评估护航下,同样成功接受了L-RAMPS手术,术后14天康复出院。一年后复查,李奶奶状态良好,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
这些案例印证了L-RAMPS技术的广泛适应性——既能为年轻患者保证生活质量,也能为高龄患者打开生命之门,展现了新质医疗服务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
丁正华介绍,L-RAMPS技术的诞生,源于对胰体尾癌治疗痛点的精准突破,这个看似复杂的缩写,实则是一套融合“微创化”“根治化”“标准化”的新质医疗技术体系。
L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代替传统开腹,在患者腹部开3至4个0.5厘米—1.2厘米的小切口,创伤小,利于恢复,核心在于R根治性(Radical),以“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为目标。由于胰体尾肿瘤大都波及脾脏,PS胰脾切除术(Pancreatosplenectomy)不仅能切除胰腺体尾部及脾脏,更能清扫肿瘤周围可能受侵的后腹膜组织及淋巴结,力求无癌残留,降低复发。
AM顺行模块化(Antegrade Modular)设计优化了手术流程,强调先控制血管再处理肿瘤,并标准化操作步骤,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可控性。
所以,L-RAMPS手术如同精准“拆弹”,通过微创巧劲和标准化流程,在清除肿瘤及其威胁区域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身体。
新质医疗“组合拳”
提升区域治疗水平
从开腹到腹腔镜,从“粗放切除”到“精准模块化”,L-RAMPS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外科技术的升级,更代表着医疗服务模式的革新——以更小的创伤、更高的疗效、更优的体验,重新定义胰体尾癌治疗的标准。在新质医疗服务力的驱动下,更多像赵女士、李奶奶这样的患者,正迎来更有质量、更有希望的生命新篇章。
相较于传统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70%—75%的R0切除率,L-RAMPS通过规范的后腹膜及淋巴结清扫,显著提升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水平,尤其对分期较晚的患者更具优势。传统开腹手术患者住院须14天以上。得益于微创优势,L-RAMPS患者术后疼痛轻、对肺功能影响小,大部分住院时间缩短至两周以内,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为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L-RAMPS技术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成功开展和常态化应用,是其锻造新质医疗服务力的硬核体现。从技术引进到成熟推广,该院构建了完善的“技术培训—流程规范—多学科协作(MDT)”体系:外科团队精研标准化操作步骤、护理团队制定个性化快速康复方案、麻醉科优化围手术期管理……这种体系化、协同化的医疗服务“组合拳”,确保了先进技术能够高效、可复制地惠及患者,切实提升了区域胰体尾癌的综合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点燃了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