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全媒体记者 李素文
这个夏天,18岁的杜若兮收到了江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她8岁的弟弟小宇(化名)也顺利进入武汉市盲童学校学习。
这张沉甸甸的通知书背后,藏着一个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屈的家庭故事。
杜若兮的家,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王洲村二组(杜家湾)。命运似乎对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格外苛刻。
小宇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严重视力障碍,求医无果。母亲江超成了小宇片刻不离的“眼睛”。
全家的生计落在了父亲杜小青肩上。他身患高血压、关节炎、严重痛风,却常年在外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默默忍受病痛。杜若兮曾偶然听到父母的对话,得知父亲关节炎严重时“如厕后无法自行站起”。那一刻,她深受震撼。
奶奶身患糖尿病,近年视力模糊、腿脚不便,须常年吃药维持治疗。
生活的重担,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套在这个家庭之上。
父母常年在外,杜若兮从小跟着父母在务工地上学,直到高中才回到宜城老家,进入一所高中就读。
高强度的学习、住校的不适应,让她倍感压力。亲戚伸出援手,借出闲置老房,解了燃眉之急,也让她心怀感恩。
高中三年并非坦途。学业压力如山,成绩一度在低谷徘徊。
是母亲日常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身边老师和同学奋发向上的氛围,将她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正轨。高考前两周,紧张情绪蔓延时,数学老师及时的疏导帮她稳住了心态,让她最终能“拼尽全力,问心无愧”地走进考场。回望高中,杜若兮感慨:“这三年远非想象中热烈,却饱含情意与关爱,是我独一无二的财富。”
支撑杜若兮前行的,不仅有家人的坚韧和师友的关爱,更有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暖。
高中三年,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从未间断。“生于这样的国家,何其有幸!”这份持续的关怀,是她坚实的后盾。
最深刻的记忆,定格在母亲带弟弟远赴上海求医的日子。全家挤在工厂狭小的宿舍里,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得知他们的困境后,主动承担起照顾独自留守的杜若兮的责任。“她像妈妈一样,接送我上下学、辅导功课,假期还带我出去玩。”这份无私的关爱,让年幼的杜若兮在最需要依靠时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她的出现让我真切知道,人间自有真情在。那份无价的爱心,给了我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杜若兮坦言:“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弟弟也进了学校,开心,但也有担忧,到武汉的花销会不少。”这份担忧,被“襄阳圆梦·圆梦向阳”慈善联合助学工程及时化解。这份暖心的帮扶,再次为她照亮了前行路。
如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杜若兮深知前路仍须自强奋斗。“现在,我得到了太多帮助。将来我有能力了,一定也会去帮助他人,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这不仅是她对过往恩情的铭记,更是她对未来人生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