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 徐莹 王爱同
七月骄阳下,枣阳市吴店镇徐楼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入户,房前屋后,精心打理的花草姹紫嫣红;大槐树的浓荫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摇着蒲扇,唠着家常,孩童的嬉笑声偶尔传来……这幅焕发勃勃生机的乡村图景,正是徐楼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最生动的注脚。
从昔日省级贫困村到今日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徐楼村以文明乡风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挥洒出“净美兴”的浓墨重彩。
“议事亭”吹来和谐风
“村里的事大家谋,村里的活大家干。”徐楼村党支部书记周正学一句话,道出了徐楼村治理的朴素智慧。
议事亭的长凳上,常有村民围坐。政策条文在七嘴八舌间变得可亲可感,邻里疙瘩在坦诚交流中悄然消融,村庄发展的蓝图也在此处渐渐清晰。党支部以“围炉说事”“村民夜话”为纽带,将民心民智紧紧凝聚。
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针对婚丧嫁娶时的铺张浪费,红白理事会划定宴席规模、彩礼上限,条条分明,刹住了铺张之风;依托“道德讲堂”,文明新风尚的故事口口相传,春风化雨。2023年以来,全村简办红白事32场,节约费用超15万元。人情负担轻了,村民们的心头反而暖了。
治理的末梢延伸至“户长制”。每十户家庭推选一位户长,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监督。“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的模式运行三年,徐楼村实现了“零上访”“零犯罪”的双零记录。一位老户长笑言:“过去是干部跑断腿,现在是户户有‘管家’,心里透亮,日子清爽!”
积分制激活一池春水
如何让村民从“站着看”变为“抢着干”,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徐楼村找到了积分制这把金钥匙。
走进村里的“文明积分超市”,货架上有洗衣液、油、毛巾、文具等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商品不收钱,只认“积分”。
“参加一次环境整治积5分,成功调解一起邻里纠纷积10分,评上‘美丽庭院’积20分,子女考上大学积50分……”周正学热情地介绍着积分细则。这份细则覆盖了乡村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平安稳定、遵纪守法等多个方面,让无形的文明有了可量化、可感知的标准。
“以前打扫门前屋后是自家事,可干可不干,现在大家的积极性变高了。”正在用积分兑换一桶食用油的王婶乐呵呵地说,“你看这积分榜,一目了然,咱也不能落后!”
积分榜定期公示,激发了大家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
积分制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物质奖励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在积分制的带动下,2024年徐楼村累计开展以“清垃圾、清沟渠、清杂物、清庭院”为重点的“四清”行动12次,党员带头,群众踊跃参与,彻底清理了困扰多年的卫生死角46处。村里还建了2个标准化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楼村成功获评“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村容村貌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如今,维护环境卫生、参与公共事务已成为徐楼村村民的自觉行动,文明新风吹遍了村庄的每个角落。
产业沃土开出“共富花”
漫步徐楼村,皂角树撑起浓荫,灰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谁能想到,2019年前,这里还是集体经济薄弱的省级贫困村?
蝶变始于产业的“觉醒”。徐楼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链。一方面,依托500亩优质红薯基地,注册“襄秀徐楼”品牌,红薯粉、红薯干等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另一方面,深挖古茶楼、百年皂角林等文化资源,打造自驾游旅居营地,配套建设民宿、观光栈道与文化展馆。2024年,超过5万人次的游客走进徐楼。
徐楼村还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油茶、冬桃、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次第花开。如今,徐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跃升至25万元,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8万元。“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重协奏曲,在丘陵山乡悠然回荡。
站在“全国文明村”的新起点上,徐楼村正规划建设智慧农业基地,打造“数字乡村”示范点……
文明乡风,不仅拂净了村庄的街巷庭院,更深深浸润着徐楼人的心田。它如静水流深,无声滋养着产业之树,让共同富裕的果实挂满枝头。这方山水间的和美画卷,正以最朴实的笔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