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宋敏 刘晓青 通讯员 李勤
在宜城南瓜店杏仁山山坡上,28尊铸铁雕像分散伫立。他们身背大刀、手持枪械,身体前倾,神色紧张凝重,额头鲜血淌至脸颊,像是正在搜寻敌人。置身其间,仿佛回到85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0年5月16日,2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疯狂进攻杏仁山。张自忠将军仅率两个连的卫队,与数千日军在此激战3小时,最终在距杏仁山一公里外的长山,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渡河赴死:将军的最后冲锋
1940年随枣会战后,日军为迫使重庆国民党政府投降,于4月中旬发动进攻,枣宜会战爆发。
身处襄河西岸的张自忠敏锐感知战局危急,他安排副总司令冯治安负责襄河西岸防守,自己则毅然渡到东岸战场督战。出发前,张自忠预感此去凶多吉少,便给冯治安留下书信:“……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需过河与敌一拼……”同时,他也写信激励部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我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1940年5月16日凌晨,日军截获重庆与第五战区以及张自忠将军发给蒋介石的电报,意识到不消灭张自忠部队,就无法渡过襄河抵达宜昌,遂调集重兵围攻张自忠部所在的杏仁山一带。
激战从凌晨持续至中午,张自忠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他先派人护送苏联顾问撤离,又下令总部200多名非战斗人员撤退,自己则带领寥寥无几的卫队官兵断后,最终在长山壮烈牺牲。
红色文旅:缅怀先烈祭英魂
长山次高峰上,沿着四大坡段的台阶往上走,便来到长山山顶处的“张上将自忠殉国处”两座新老纪念碑前。老纪念碑于1941年张自忠殉国一周年时建成,新纪念碑建于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站在碑前,凭栏远眺,古木参天。山顶到山脚中轴线的远端,是杏仁山水库,水库边坐落着“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山脚下,一条条美丽农村路如飘带般蜿蜒,串联起周边乡镇,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
如今,从宜城市区出发,沿着“金罗线”这条美丽农村路前行,可直达“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宜城市农路中心主任高志国介绍:“原来通往纪念碑的道路只有一条。因前来缅怀张自忠将军的人越来越多,为给游客提供便利,近年来,宜城市借美丽农村路建设之机,打造了3条美丽农村路,直通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
这些美丽农村路不仅方便了游客,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沿线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4镇8村,户均年增收2万元。
精神永驻:融入血脉的忠义传承
走进位于宜城市中心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各类照片、资料、影像、实物在声、光、电的加持下鲜活起来,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张自忠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自忠将军牺牲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写道:“张上将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了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作为军人,他为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尽了军人的本分;作为军政长官,他不顾众谤群疑,承担责任,堪称国士。我越研究他就越敬佩他。”宜城市史学专家王孔庚说。王孔庚致力于研究张自忠,日前在接受央视《抗日英雄谱》栏目组采访时,几度哽咽。
为民族而战的英雄永远不能被忘记。大半个世纪以来,宜城市建成张自忠将军纪念园、纪念馆、张公祠、自忠亭等纪念设施,并命名了自忠路、自忠小学、荩忱中学、荩忱渠。宜城人民已将将军的英名融入这片大地的山山水水。
每年的5月16日,是宜城市的第二个清明节。罗屋村的百姓祭奠先人之后会来到杏仁山水库边,祭奠张自忠将军和遇难官兵。这种自觉的祭奠行为,在罗屋村已延续了85年。
十里长山苍苍莽莽。长山脚下自忠小学的学生们,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讲张自忠将军带领部队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几十年来,自忠小学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会骄傲地说:“我来自自忠小学,我来自张自忠将军与日寇激战过的十里长山。”
(感谢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宜城市档案馆、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