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婧 通讯员易玲) 9月25日,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沐浴着秋日暖阳,丹桂与茶香交织成诗。在“全国科普月”的东风中,通城县茶叶协会组织100余名茶农、茶企负责人齐聚于此,共同参与全国科普月技术培训会,以科技为笔、绿野为卷,绘就茶产业提质增效新图景。
活动现场,一台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成为焦点。驾驶员廖宗明娴熟操控设备,开沟、施肥、覆土三道工序一气呵成,精准高效完成茶园冬春管理作业。经测算,该机组每小时可管理2亩茶园,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倍以上,引得观摩茶企负责人纷纷点赞。这台“钢铁茶农”的精彩演示,正是通城茶产业科技赋能的生动缩影。
本次培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构建起“理论+实践”的立体化科普体系。专家授课环节深入解读《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茶叶生产提供科学指南;经验分享环节,霞光茶业详细介绍了夏秋茶开发利用的成功实践,为会员单位提供可复制的“通城方案”;科普宣传区则通过发放资料、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会员科学素养。实地观摩环节,与会人员走进改造换种的茶园基地,直观感受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与老茶园台刈改造的成果——180亩新植茶苗整齐划一,120亩改造茶园焕发新生。
作为通城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正迎来科技创新驱动的黄金期。面对劳动力紧张等挑战,通城县茶叶协会创新服务模式,组建机械采茶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采茶效率;坚持“走出去”战略,组织赴湖南平江、安化等先进产区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创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深化产学研融合,为产业注入持续智力支持。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全县茶企将紧扣科普月主题,持续强化科技普及培训、深化产业服务、加强品牌建设,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动茶产业在科技赋能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