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雯,女,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语文教师、班主任。她既是温泉教育总支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也是咸安区小学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导学案编者。曾荣获咸安区教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咸安区“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参与指导教学案例荣获省级一等奖。从教十六年来,她始终深耕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阅读推广一线,以爱育人,以文化人,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同行认可的优秀教师。
■晨光守望,做阅读路上的引路人
晨曦微露,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的教学楼尚在静谧中沉睡,徐晓雯老师已轻步走入教室。渐渐地,一声声清脆的“徐老师,早上好”划破宁静,孩子们如归巢的小鸟陆续走进教室。琅琅书声随之响起:“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徐老师的声音如山间清泉,温柔而有力,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漾开层层涟漪。孩子们眼眸明亮,仿佛置身夏日荷塘,与摇曳的荷叶、初绽的荷花相遇。
这是徐晓雯老师十六年来如一日坚守的晨读时光。在她看来,晨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她带领孩子们诵读课文、吟唱童谣、分享自编的小故事,用声音和文字为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涂上亮色。她坚信,阅读是赠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于是,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文字在表演中活起来;举办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感受思想的碰撞;还将学生的习作精心整理,印制班刊《童年拾光》,记录成长点滴。
■以爱为犁,做学生成长的守护人
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徐晓雯更是一位用爱心守护成长的班主任。她的学生,无论毕业多久,都对她怀有深深的眷恋。曾经,学生小萱因重病无法继续学业,刚踏入中学便不得不离开校园。徐晓雯得知后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了解病情,发动师生捐款,并通过持续鼓励小萱坚强面对治疗。在孩子病情好转出院后,徐老师不顾自己腿伤未愈,主动利用休息时间为她补课,帮助她尽快重返课堂。
中考结束后,小萱和同学们手捧鲜花回到母校。那一刻,徐晓雯青丝间已添了些许白发,但她眼中的温暖一如往昔。更让她感动的是,一位因故不能前来的学生委托母亲献上鲜花,并向她深深鞠躬。徐晓雯眼含热泪,将所有话语化作一个紧紧的拥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寸心相知。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正是她教育生涯最真实的注脚。
■教研相长,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从教以来,徐晓雯不仅深耕课堂,更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在阅读推广与教学创新中步履不停。她多次在市、区教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参与指导的教学案例获省级一等奖。她加入周小红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市级课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研究,相关论文在教育类期刊发表,阅读教学案例亦荣获省级三等奖。
在教学中,徐晓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从“教课文”走向“育素养”。她大胆引入智慧教育手段,成为咸安区首批“智慧纸笔”课堂试验教师。她主持的案例《以作业数据为驱动,用智慧纸笔促变革》获湖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奖。她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展”、采茶体验、登山征文等实践活动,真正让语文学习融入真实生活。
作为学校“青蓝工程”导师,她倾力培养青年教师,指导的优秀课例获省级一等奖,她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她多次面向外县学校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在校内举办新教材解读讲座,以开放、共享的态度辐射引领更多教师共同成长。
如今,徐晓雯仍每天早早到校,带着新一届学生晨读、谈心、上课。她说:“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细水长流的坚持。润物无声,却光芒永驻。”在她看来,教师就像一位耕者,以爱为犁,以心为田,在岁月中默默耕耘,静待生命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