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香城都市报

苍松古道忆前贤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9版:花海泉潮       上一篇    下一篇

  北宋崇宁元年(1102)的秋天,大诗人黄庭坚来到了鄂州。在此期间,他与几位好友诗文唱和,其中就有在鄂州做节度推官的朋友陈荣绪。陈推官因公务前往崇阳,途中写下六首诗。黄庭坚虽未次韵相和,却也兴致勃勃地作了六首和诗,其中两首,专门写的是咸宁古驿道上的松树。

  在《道中闻松声》里,他笔下的松涛时而如风雨大作,时而像鼓乐齐鸣;晴朗无人的山林间,松声自高远处传来,又仿佛小儿女呢喃细语、市井中人闲聊碎语。此情此景,让人想要抱琴而来,把这天然妙音谱成曲调。而他在《晚发咸宁行松径至芦子》中说,当走在咸宁的松径上,整日沐浴于乔木清荫之中,感受到的是古松高洁清深的风韵。他说这松声仿佛“无弦琴”,不像当时流行的胡乐那样喧闹,却格外清心怡人。

  黄庭坚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的诗句,无疑为这条路上的松树题写了最美的“广告语”。从此,途经此地的文人墨客,常常会忍不住为它们写下诗篇。

  元代诗人傅若金出使越南,走过这里,望着道旁苍松,不仅生出“栋梁须汝在,来往莫相轻”的敬意,还开玩笑说“道边松树疑千岁,便拟寻仙煮茯苓”——好像采下一枚松针就能修仙了。明代官员凌义渠仔细描摹松树的姿态:疏朗的枝干意态超逸,年轻的松树光泽初绽,而老松更是盘曲皱皮,姿态傲然又俊秀。清代吴寿昌则用“漫山翠色迎眸见,夹路涛声沸耳闻”这样直白的诗句,写出苍松扑入眼帘、松涛涌进耳中的热烈印象。

  不过,也有人不只看风景,还想到了种树的人。明代官员骆问礼就在诗中感叹:“尽讶清阴好,谁怜种树人?”这个问题,在清代初年似乎有了答案。康熙年间,乔莱赴任广西乡试主考官,路过此地时,听同僚咸宁人郑之谌讲了一个故事:明代有位名叫吴廷举的官员,小时候去武昌考试,在途中迷路中暑,差点没命。于是他发愿:“异日得志,种松荫行人。”意思是将来若有出头之日,定要种树为行人遮荫。后来他果然做了大官,真的在家乡一带驿道旁植下大量松树。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虽未必是全部真相,却可见百姓对善政的铭记。实际上,方志记载吴廷举正德年间在湖广赈灾时,就曾捐资募工,从江夏开始一路植树五百里,“苍翠逼人”,百姓称之为“引路松”。他自己也写诗说“手栽松树渐成林,也有鸟来噪夕阴”,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有意思的是,因为松树太多、年代太久,后人还把植树的美名附会到了另一位名臣——熊廷弼身上。可见老百姓心中,谁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就念谁的好。

  当然,植树百里不是一人、一时之功。方志里提到,嘉靖年间咸宁知县萧立业离任时就说:“我在咸宁,自问无愧,只是种这些引路松,实在辛苦百姓了。”可见这是多方接力、官民共举的成果。直到乾隆年间,学者钱大昕路过时,还看到松树上编号挂牌、专人管理,山间新松成片,一望无际。他忍不住将小山命名为“万松冈”,写诗纪念。

  更没想到的是,驿道植树还带动了当地的“苗木产业”。乾隆时有人发现,咸宁、蒲圻一带的山民,竟以种松为生。他们懂得“根要深深树要疏”的技艺,靠卖松苗、斫枯枝换钱谋生,成了专业的“种松人”。

  明清时期,“古道苍松”成为淦川八景之一。回顾这条松荫古道,自黄庭坚题咏,至吴廷举植松,再历经代官民守护,它已不仅是自然风景,更成为一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的是,随着近代交通变迁,古道多为铁路所取代,苍松也多被砍伐。那些涛声与翠色,终于渐渐隐入文字,成为一方记忆。

  今人读诗遐想,或许也会盼望:若能在某段残存古道上,再见松影复苏、重荫漫道,该是多美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