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泉中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学科教学的创新者,也是班级管理的用心者,还是行政工作的多面手。从语文的深邃到地理的壮阔,从英语的多元到音乐的灵动,他们深耕教学,创新求变,用专业诠释“骨干”担当。他们用心育人,用温暖构建起孩子们成长的家园。
用英语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
咸安区优秀班主任 张红玲
“老师,我大学六级过了,多亏了您当初打下的基础!”这样的消息是张红玲最珍贵的礼物。从教二十一年,她始终相信“教育是唤醒灵魂的事业”。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张红玲便将“育人”二字深植心底,以初心为笔,以行动为墨,在教育的沃土上不断耕耘。面对英语基础薄弱的班级,她利用午休、放学后的时间,一句一句陪学生练习。她创新课堂形式,通过英语剧、小组合作、情境对话等方式,让枯燥的语法“活”了起来。 张红玲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知识,做课堂的主人。“我最喜欢上张老师的课,一点都不怕英语了!”一名学生笑着说。
作为班主任,她以智慧与爱心化解成长烦恼,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他们绽放。”
以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咸安区优秀班主任 胡红明
从教二十六载、担任班主任十二年的胡红明,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荣获“咸安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她的语文课被学生评价为“有温度的文字旅程”。
作为语文教师,胡红明深谙“文以载道”之理。她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将语言训练与人格培养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塑造美好心灵,传承文化基因。在教《岳阳楼记》时融入家国情怀,讲《论语》时引导品德思考。她的课堂,既是知识殿堂,也是思想启蒙之地。
担任班主任,她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为准则,真诚欣赏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心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疏导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她制定科学的班级公约,设立学习小组、卫生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共同进步。“胡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懂我们的朋友。”一名学生如是说道。
用爱与专业书写“骨干”担当
咸安区骨干教师 文晓莲
从教二十载的语文教师文晓莲,今年荣获“咸安区骨干教师”称号。这一荣誉背后,是她日复一日在讲台前的坚守,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与真挚热爱。
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她巧妙融合“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带领学生在《背影》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在《红楼梦》里洞察人情的微妙。她常说:“语文不只是考试,更是与生命对话的方式。”她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常年名列年级第一,学生升入高中后依然优势明显。
她是严师,更是“文妈”。中秋诗会、冬至包饺子、春日亲子徒步……她用一个个暖心活动把班级建成一个有温度的“家”。她悄悄为情绪低落的学生准备小纸条,利用课后时间帮基础薄弱的孩子“开小灶”。毕业后,经常有家长说:“孩子总念着文妈”,这便是最好的印证。
教研领域,她同样走在前列。多篇文章见诸报端,教学案例获市级推广。从备课组长到学科组长,她持续深耕语文一线教育。“骨干,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文晓莲用二十年时光,真正把“骨干”二字写进了教育的日常。
多元讲台演绎教育“多面手”
咸安区优秀教师 梁海景
教师、班主任、办公室干事——梁海景在不同角色中从容转换,展现了一名复合型教师的全能风采。
她的音乐课充满创意与美感,曾多次荣获省、市教学竞赛一等奖。她巧妙运用数字化工具,带学生感受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作为班主任,她构建“制度+情感”双轨育人模式,一方面通过科学制度规范行为,营造“班风正、学风浓”的氛围;另一方面注重情感关怀,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她更带领学生开展大学参访、敬老慰问、茶山采茶等实践活动,将教育延伸到社会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自2016年兼任行政工作以来,她建立起规范高效的档案管理系统,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记忆守护者”。 梁海景老师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智慧的班级管理和严谨的行政服务,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多元角色。
硕士教师“练字小分队”见证教育用心
咸安区教坛新秀 王天娥
“原来我的字也可以这么漂亮!”一名学生兴奋地举着自己的练字本说道。这位点燃学生信心的老师,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硕士教师王天娥。
面对字迹潦草的学生,她总有“共情式”解法:邀请学生写下“两份字迹”——先按日常习惯书写,再以“礼物”之名认真书写。当学生亲眼看见两份字迹的鲜明反差,她顺势引导、及时表扬,又组建“练字小分队”,通过“每日练字、师生签字、家校反馈”的模式,帮学生重拾书写信心,让“认真”二字扎根心间。
在语文教学中,她深耕情境教学,让课堂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在《往事依依》公开课上,她以“书香校园”为契机,设计“人物介绍——回忆录——场景重现——传递寄语”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将最新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育唯有用心,才能走进心里。”这是她最常说的话,也是她行动的写照。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王天娥以心育心、以情化情,在三尺讲台与育人路上,书写着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位学生。
把地理课变成了“山河游记”
咸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余婷
“余老师的地理课,就像一场精彩的旅行。”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感受。余婷执教地理二十年,始终坚信“地理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拒绝照本宣科,善用生活案例和生动比喻——讲喀斯特地貌,她分享自己探访溶洞的经历;说季风气候,她比喻为“大自然的一呼一吸”。学生们说:“余老师让我们觉得,地理就在身边。”
二十年扎根一线,她早已把对教育的热爱融进每一次备课的深夜、每一堂授课的投入,也融进学生们因读懂地理而点亮的眼眸里。
除了课堂,她不断深化教研,参与多项课题,将教学困惑转化为研究动力。她曾荣获咸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并成为地理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粉笔灰染白了她的发梢,却从未褪去她眼中的光。地理是连接学生与世界的桥梁,而她愿永远做这座桥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