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先生”之姿,育“时代新人”之才
日期:09-10
又逢教师节,我们向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致以敬意之时,亦需深思:新时代呼唤怎样的教师?答案或许就在于,教师须以“大先生”之姿态,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
昔日之“师”,重在传道授业解惑;今日之“大先生”,则需胸怀“国之大者”,将教书育人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相连,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意味着,师德师风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限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更被赋予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包容精神等新时代特质。
培育时代新人,首重家国情怀的滋养。真正的“大先生”,当是学生人生航程的“导航仪”。新时代,教师需跳出课本,将学科知识与国家命运相融合——理科教师可点燃科技报国的火种,文科教师能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体育教师则锻造强健民族的体魄……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纷繁网络信息时,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理性思维的“压舱石”,引导其明辨是非,心怀天下,以建设者姿态投身于国家发展。
锻造时代新人,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激发。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若固守陈旧教案、拒绝变革,可能难以适应新时代育人需求。新时代的“大先生”,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以自身对新知的好奇与探索,为学生树立创新标杆。从单向灌输转向启发探究,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批判思维,营造敢于试错、包容失败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师,赋予学生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
成就时代新人,亟需包容精神的培育。当下社会多样性日益凸显,学生个性、天赋、背景差异显著,“大先生”之道,在于成为教育公平最细微的践行者——以悲悯之心“看见”每一个学生,拒绝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善于发现不同生命体的独特光芒,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社会差异,培养与不同人群共情协作的能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时代师德师风的重塑,非仅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亦需全社会为之赋能。教育评价体系应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激励教师争做“大先生”;培训资源需倾斜,助力其持续成长;社会氛围要营造,让尊师重教真正见于行动。
教师节是致敬,更是期许。回望教育发展历程,“人民教育家”于漪、“燃灯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黄大年等无数教育工作者用智慧与心血书写育人华章。期待更多教师以“大先生”为志,不辱使命,托举未来。因为他们所培育的,不仅是一个个青春梦想,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与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