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园博园,每到一处,无不被大自然壮观的生命力所震撼。
走入序厅,眼前呈现出一条长长的硅化木。硅化木是树木化石的通称,也被称为木化石,出土于新疆奇台县,于距今约1.3亿年的侏罗纪时期形成。它总长约37米,根部最大直径达到2.7米,极为壮观,是中国博物馆展出的最长的硅化木。由于树形保存完好,木质结构清晰,原本高大的乔木形态清晰可见,仿佛能让人看到它在远古时代屹立于大地的模样。在侏罗纪时期,这片区域生长着大片的松柏、银杏等古乔木。后来,由于地质变迁,这些树木被沉积物迅速埋葬。在地下深处,它们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石化过程,被二氧化硅或碳酸钙、硫化铁等矿物质填充替换,逐渐形成了硅化木。它为研究侏罗纪时期的地质环境、气候变化、植物生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通过对硅化木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地理条件、森林分布以及古植物的生长特征等,有助于还原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它巨大的体型和独特的石化形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岁月的漫长。游客在贝林大河生命馆参观时,无不被这根硅化木的壮观所震撼,所以它也成为了馆内的标志性展品之一。
看完硅化木,我又注意到墙上有一块“龙”足迹化石墙。它长15.3米,宽8米,面积120平方米,由一块完整沉积岩构成,产于我国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晚三叠世湖相沉积地层,在国内较为罕见。上面化石清晰、优美、壮观,集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上面布满了2亿年前的“龙”足迹和鱼类游泳迹等一些化石,好似再现了2亿年前动物之间追逐争斗的场面,既有“龙”行走在湖边,又有鱼游在河底,还有节肢动物爬行。就像大自然为脊椎动物活动记录的特写,因为形成和保存条件十分严苛,所以这块化石为研究三叠纪脊椎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回头,我又发现了高大显眼的马门溪龙骨架。它生活在侏罗纪时期,是一种巨大的食草性恐龙,以脖子长闻名,是中国发现的侏罗纪时期最大的马门溪龙,所以又是镇馆之宝之一。这种恐龙好群居,尾部粗壮且肌肉发达,遇到捕食者就快速摇摆尾部,用巨大的冲击力驱赶捕食者。
参观完序厅,我又来到了大河珍灵展区。我看到了地上的显示屏播放着切叶蚁的视频。切叶蚁会把树叶切成小块搬运,用来培育细菌吃。
一抬头,几只蝴蝶的标本映入眼帘。尤其是蓝闪蝶极为显眼,蓝闪蝶是热带蝴蝶,生活在热带雨林。从上面看它的翅膀是绚彩蓝色,从下面看像枯叶。它多生活在中南美洲雨林,白天活动,飞翔敏捷,会用光照在翅膀上的闪光现象保护自己,是大自然中美丽而独特的存在。
我又看见一只红彤彤的金刚鹦鹉标本站在树枝上。羽毛为鲜红色,翅膀和尾部点缀着蓝色、黄色的斑纹,喙又尖又黑。它生活在亚马逊河。讲解员介绍说,这种鹦鹉的智商在鸟类中名列前茅,相当于三岁小孩,善于模仿其他声音。对熟悉的动物或环境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长期相处者的声音和行为习惯。
……
箭毒蛙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小型日行性青蛙,通身色彩鲜艳,常为黑与艳红、黄等色结合。它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毒素来自捕食的蜘蛛等食物,原住民曾用其毒液涂箭狩猎。箭毒蛙有特殊育幼行为,因栖息地破坏等数量已急剧减少。
走出贝林大河生命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身上,可脑海里仍回荡着亿万年的生命回响。那根横跨侏罗纪的硅化木,是大地写给时光的诗;那块布满足迹的化石墙,是远古生灵留下的跃动音符;还有马门溪龙的骨架、蓝闪蝶的翅光、金刚鹦鹉的羽色,以及箭毒蛙的斑斓…… 它们用沉默却有力的存在,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坚韧与神奇。
从远古森林的遗存到热带雨林的精灵,从地质变迁的印记到生物适应的智慧,每一件展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地球生命的密码。这次园博园的参观,不仅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样与壮美,更感受到了时光的厚重与自然的伟大。或许,正是这些跨越亿年的生命故事,在悄悄提醒着我们:敬畏自然,守护每一段正在延续的生命传奇。
(指导老师:黄紫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