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是我家萱萱!”前不久,在咸安区浮山街道盘泗洲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现场,一位奶奶指着台上表演的孙女自豪地说。很难想到,这位自信展示才艺的小姑娘,两年前还是个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孤僻、逃课的孩子。她的转变,正是盘泗洲社区“泗邻护苗”项目的生动成果。
今年初,盘泗洲社区成为湖北省“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之一(全省共30个)。作为咸安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点,盘泗洲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需求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和机制融合,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路径,逐一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泗邻居”项目直击社区治理难点痛点
盘泗洲社区属典型的混合型社区,辖区内商品房与保障房交织共存,居民在住房类型、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治理主体复杂、融合机制缺位、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成为社区共建共治的难点与痛点。”盘泗洲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利霞介绍,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探索打造“泗邻居”公益服务空间,衍生出“泗邻爱老、泗邻助残、泗邻护苗、泗邻暖新”四大服务项目。
常态化上门走访慰问、帮买药品、陪过生日、帮忙做家务……盘泗洲社区通过链接吉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力量,帮助辖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需求,正是盘泗洲社区“泗邻爱老”的缩影。
残疾人吴女士的生活则因“泗邻助残”项目发生巨变。社区不仅及时为她申请到辅助器具,还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帮她找到指定位置摆摊营生,增加经济收入,助她重拾生活底气。据悉,在盘泗洲社区,像吴女士这样的残障人士均可享受到爱心义诊、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助力他们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更加积极地生活。
针对留守儿童萱萱,则由咸宁市心理学会、益心社工等专业力量和社区志愿者构成的护苗小组进行结对帮扶。志愿者们通过一次次家访、一次次心理治疗、一次次活动逐渐打开萱萱的心门。转变后的萱萱不仅再也没逃课,还能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为做实“泗邻暖新”项目,盘泗洲社区通过关爱“三新”群体、提供公益宣传、就业帮扶、法律咨询等途径,提高居民对“三新”群体的认识、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度。在海德公馆商圈,由“爱心商户” 组成的“泗邻暖新”服务网,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休息区,并在炎炎夏日送上清凉。
■“全链条激励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为盘活社区内外资源,实现志愿服务队伍“自我造血”与多方共赢,盘泗洲社区创新推出“全链条积分兑换机制”,覆盖居民、志愿者、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立体化激励体系。
在居民与志愿者层面,社区搭建 “泗邻居积分银行” 平台。居民通过参与闲置物品捐赠、入户反诈宣传、邻里纠纷调解、民情民意收集等基层治理服务,均可纳入积分激励范畴。通过科学合理的积分计算机制,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例如,退休居民闵慧君通过捐赠图书,累计积分超20积分,成功兑换书包一个;志愿者彭啸凭借参与社区防汛安全巡查,用积分兑换到一次免费维修台灯服务。
针对社工机构,社区设立 “专业服务积分赛道”。社工们参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讲座策划、亲子活动执行等专业服务,按服务时长与成效获取积分。社工机构年度积分排名靠前的,可优先兑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免费办公场地,最长可获6个月免租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例如,益心社工参与社区“护苗”行动,通过策划亲子趣味运动会1场、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讲座2场、暑期公益课堂3期,累计积分超1000分,成功兑换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0平方米办公场地资源,为服务提质增效注入动力。
除多元主体,社区还打造多元兑换场景:居民可在“泗邻居”共享空间兑换洗衣液、衣架、卫生纸等生活用品,也可预约磨刀、补鞋、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还可兑换社区公益课程学习名额、抵扣物业费和老年大学学费;志愿者积分可兑换 “幸福券”,在辖区20余家爱心商户享受到8—9折消费优惠;社工机构可优先兑换免费办公场所,最长享6个月免租。
“这一套机制成功将志愿服务、资源循环、社区商业深度融合,形成‘付出——回报——再参与’的良性循环,将志愿服务力量转化为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盘泗洲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利霞介绍,自推行以来,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95%,志愿服务参与率提升40%,商户客流量增长25%,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双向赋能。
目前,盘泗洲社区已组建起由200名活跃志愿者组成的“泗邻居”志愿服务队,下设募集、义卖等4支小分队,其中17人持初级社工证,5名中级社工和5名高级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支撑。“组织招引+社会招募” 的双渠道,让党员、退休干部等各方力量有效汇聚。
“专业社工是坚实桥梁,志愿服务是涓涓活水。”咸安区委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盘泗洲社区为样板,打造更多专业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基层治理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