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创新开展信用修复“跨城通办”
日期:09-03
本报讯(记者张欢 特约记者李婷婷 通讯员徐少强)“过去企业信用修复需辗转多个部门甚至外地办理,如今‘政府帮办’速办速成,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省时省力,倍感轻松。”近日,咸运集团咸安安达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专程赴咸安区发改局致谢并赠锦旗。
此前,因营运车辆超载问题,该企业接连收到台州、广州等地行政处罚。在咸安区发改局信用修复专员协助下,企业高效获取所需材料,当日即完成从受理、审批到修复的全流程操作。
咸安某建材公司日前也向咸安区发改局送锦旗。该企业参与诚信评选时因历史信用问题受阻,负责人紧急求助。信用修复专员确认其符合条件后,现场开启帮办服务,手把手指导材料填报、点对点对接处罚单位,最终助其成功参评。
材料清单更清晰、跑动部门更精简、修复渠道更统一、流程更便捷……这正是咸安区构建高效信用修复制度,创新推出“跨城通办”服务的生动写照。
“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通行证’。企业因违规违法受罚,将对信用产生不良影响。”信用修复专员袁玲丽解释道。实践中,多数企业违规情节不重,已缴罚款并整改。但以往修复手续繁琐复杂,常被企业搁置,埋下隐患。
“信用不佳的企业经营易受限,若不及时修复,负面影响将持续。”袁玲丽强调。反之,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履约能力更强,更易通过资格审查提高中标率,也更易获银行融资及供应商合作。
今年6月举办的咸安区信用记录关爱日主题活动上,38家企业获评AAA诚信企业,4家诚信企业共获1.1亿元融资授信。当月,咸安区发改局创新推出信用修复“跨城通办”模式,明确两名专职专员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信用修复网上办、跨省办、跨部门互认。通过跨域政府部门线上联动,替代企业异地奔波,针对企业受异地处罚情况,化解信用修复“多地跑、耗时长、花费大、成本高”的急难愁盼问题,成功打通“跨界”信用修复“高速路”。
截至目前,该区通过网上申办共完成136条异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帮助20家企业“重拾信用”,不仅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也激活了市场经济“一池春水”。
近年来,咸安区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全区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覆盖率已达98%,“信易+”应用场景拓展至15个领域,仅今年金融早春行银企授信金额便突破50亿元。下一步,该区将紧扣企业、群众需求,推动构建“多领域协同、多城市联动”的信用修复新生态,持续擦亮“信用咸安”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