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香城都市报

金果富民:袁观强与通山枇杷的乡村振兴之路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11版:惠消费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通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颗颗金黄的枇杷不仅带来了甜蜜的滋味,更孕育了一个带动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正在悄然成为当地又一张闪亮的特产名片。

  ■从白领到“枇杷强”的蜕变

  袁观强,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枇杷强”的合作社理事长,有着不平凡的创业经历。1991年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通山某局工作,却选择保职停薪前往深圳打拼,成为一家港资企业的高管。然而,四年后,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他毅然返乡创业。

  回到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他经历了种植油桃、美国紫李等多个品种的尝试,还开过矿山和餐馆,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本地历史悠久、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枇杷种植。

  ■合作社模式的创新探索

  2010年8月9日,袁观强发起成立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起步艰难,仅有5户人家加入。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32户,其中脱困户85户,种植面积达13000亩。合作社创新推出“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协会+基地”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合作社发动农户按标准化生产,公司负责深加工,科研院校负责研发,农户负责采摘园和农家乐经营,协会负责品牌打造和对外对接。

  ■科技赋能枇杷产业

  在合作社的枇杷科普馆,省科技厅组织设立了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袁观强也成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之一。

  合作社特别注重科技投入,从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湖北省农科院引进贵妃、新白1号、3号、6号等品种试种,筛选优良品种向农户推广。同时与湖北农科院加工所、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合作,开发枇杷保鲜、物流及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华南农业大学林顺权教授及其国家级研究团队7名专家,也为大畈镇枇杷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品牌打造与价值提升

  合作社始终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创效益”的发展理念。通过举办枇杷节、地标认证、媒体宣传等方式,“隐水洞”牌枇杷获湖北省著名商标,隐水牌枇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品牌效应直接带来了价值的提升。以前1斤枇杷只能卖1.2元,现在最高可卖到20元,平均每斤15元,亩产值达万余元。2014年,在袁观强牵头下成立的通山县枇杷协会,跨乡镇会员达353户,种植面积超万亩。

  ■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合作社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目前全镇有枇杷种植家庭农场15家,枇杷种植合作社8家,枇杷加工企业3家,苗木基地1个。

  306户脱困户通过发展枇杷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709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年终分红”模式参与枇杷经营,每亩土地每年获取租金和分红近800元;1736人在枇杷基地、加工企业实现就近就业,其中脱困户458人,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

  因枇杷采摘游客资源丰富,已带动35家农民从事农家乐。每年采摘游客达3.5万人次,休闲采摘园10个,保鮮库三个,现代农业田间学校一个。

  ■融合发展与未来规划

  大畈镇枇杷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均居华中之首,达3.8万亩,年产量20000吨以上。2017年以来,七次枇杷旅游节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采摘枇杷鲜果60余万斤。

  2019年,引进广东八福康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开发建设八福康枇杷产业园,打造集采摘、深加工、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万亩“枇杷”特色示范园区。项目建成后,深加工厂可年产枇杷饮料300吨、枇杷膏2.5万公斤和枇杷茶10万公斤。

  合作社计划5年内新增枇杷采摘园12个,面积2600亩,枇杷标准园5000亩,枇杷综合体一个,枇杷综合产值达2.4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

  ■个人荣誉与集体成就

  袁观强个人先后荣获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南鄂英才高层次人才、“湖北省十佳农民”、农业农村部“贡献奖”等荣誉。他创办的合作社获全国农民示范合作社、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小满者,满而不盈,才能有上升的空间。袁观强和他的枇杷产业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让通山枇杷走出湖北,走向全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