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见”代替说教:读懂行为背后的情感密码
日期:09-02
晚自习上,S同学与另一名同学发生冲突,一拳击中其太阳穴,办公室里,他对着母亲嘶吼:“我就是傻,谁叫你生我……”这一幕让同事怀疑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而作为亲历这场冲突的教师,我却在这声嘶吼中听出了别样的讯息——这不是一个问题学生的诞生,而是一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在呼救。
回顾事件处理过程,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失误:在全班面前公开批评、允许同学“以牙还牙”、情绪化的咆哮教育。这些传统管教方式不仅无效,反而激化了矛盾。直到听见S对母亲的那声怒吼,我才开始真正思考:我的愤怒究竟源于学生的问题行为,还是源于他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
S同学的真实面貌逐渐清晰:他饲养动物并为其死亡而哭泣,被赶出教室后却主动来道歉,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本质善良、渴望关注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孩子。他的问题行为更像是一种扭曲的求助信号——用捣乱来获取关注,用暴力来掩饰脆弱。
我决定改变策略,实践三个教育妙招:
首先,重构师生关系,建立情感连接。我不再盯着S的问题行为,而是刻意寻找他的闪光点。在语文课上,我公开赞赏他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与家长沟通时,着重强调他的进步。这种积极的关注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他开始主动到办公室帮忙,从烧水到搬作业,逐渐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感。
其次,提供替代性行为,满足情感需求。S同学渴望关注,我就给他合理的关注渠道;他需要价值感,我就赋予他力所能及的任务。就像“让草不生长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用积极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比单纯禁止有效得多。
最重要的是,保持情绪稳定,提供安全边界。我意识到,教师的情绪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当S再次出现问题时,我不再立即反应,而是先深呼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行为背后有什么需求?我现在的反应是出于教育还是愤怒?什么回应最有利于学生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显著变化。S同学的作业变得工整,虽然成绩提升尚需时日,但学习态度的转变已经令人惊喜。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用建设性的方式而非破坏性的行为来获得认可。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发现;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捣乱可能寻求关注,暴力可能渴望保护,顶撞可能证明自我。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惩戒技巧,而是读懂这些行为密码的洞察力。当我们学会用包容代替对抗,用“看见”代替指责,那些最令人头疼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我们最深刻的教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