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这片承载着千年茶史的土地,曾孕育出“桃花绝品”“生甡川”“鄂南剑春”等名扬四海的茗茶,却在时代浪潮中几度沉浮。近年来,我市将茶产业列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以真金白银扶持茶农、茶企种茶制茶。在政策赋能下,老茶区咸安焕发新生:茶园面积突破10.5万亩,自2018年起连续7年蝉联“中国茶叶百强县”。
然而,技术瓶颈与市场短板仍制约发展,“规模初具、品牌难鸣”的困境亟待破解。如今,通过政企联动引入外部资本与技术,咸安正以“破局者”姿态开启茶产业转型升级新篇章。
十年探索 从“空壳村”蜕变“全国示范村”
咸安茶史可追溯至唐代。《咸宁县志》载:“钟台山桃花尖,唐北海太守李邕读书处,山泉甘洁,里人用以造茶,曰‘桃花绝品’。”明建文年间,咸安制茶业已颇具规模,所产圆柱形帽合茶(砖茶前身)远销边疆,见证蒙汉民族交融。清三朝元老雷以諴曾以家乡“长裕川砖茶”(生甡川前身)治愈慈禧太后腹泻,获封“贡砖”,名动天下。1915年,咸安砖茶摘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27年,又在湖北省国货展览会上获评一等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涌现大批制茶人才,“鄂南剑春”“浮泉茶”等屡获国际国内各大奖项。然而,随着现代市场冲击,传统茶业一度式微。
转机出现在2013年。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目标,咸安区顺势推出“茶叶村建设计划”,在全区打造10个专业茶叶村。黄荆塘村、西山下村等老茶区率先响应,以茶为媒,开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探索。
“黄荆塘村山水资源丰富,又有种茶历史。市农科院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土质富含有机质,极适宜种茶!”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友回忆,2013年他带领村民砍伐杉树改种茶苗时,曾被质疑“拿饭碗赌明天”。如今,6000余亩茶园如翡翠般铺展山间,38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村集体从“空壳村”蜕变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陈大娘指着旅游公路感慨:“以前这山头全是荒田,现在采茶季一到,旅游观光车就一批批带着学生和游客来体验采茶、制茶。”
走进大幕乡西山下村,连绵的茶田与四周的青山相映成趣,来自湖北科技学院艺术系的学生,手持画笔在茶田中写生。
2015年,大幕乡政府与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引进湖北田园茶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设千亩标准化茶园,引进中茶108、紫娟等国家级良种。基地年生产名优茶2万公斤,带动300余村民务工。光伏电站、电商中心相继落地,村集体收入从10万元增至24万元,昔日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山水画卷中的艺术村”。
现实困境 技术短板与市场瓶颈凸显
荣耀背后亦有隐忧。黄荆塘村茶叶加工车间内,陈学友抚摸着老式揉捻机叹气:“茶园投产后,村里茶叶由大户统一收购加工。后来大户资金链断裂,茶事生产几乎瘫痪。村两委四处‘化缘’,2017年投入80万元引进揉捻机、烘干机等数十台90年代单机设备,才建成这个车间。”
陈学友介绍,有了茶叶生产车间,村里准备大展拳脚干茶事,先后组建了黄荆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茶叶品牌“雨露黄荆”。然而,等到年底村两委算了笔经济账,却发现入不敷出:“由于品牌不响、加工技术不佳,村里生产的明前茶市场反响平平。上千亩茶园年产名优茶仅千斤,一方面设备落后产能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制茶、销售人才,销量始终上不去。”
陈学友算了一笔账:茶园土地流转租金每年15万元,管理用工费超20万元,年支出至少35万元,而千斤干茶收入连人工费都难覆盖。数据显示,黄荆塘全村茶园利用率不足10%,采茶季仍依赖60岁以上老人,技术落后导致每年20万斤鲜叶“烂在枝头”。
大幕乡西山下村同样面临困境。尽管湖北田园茶业有限公司引入国家级良种建成千亩生态茶园,年带动300村民务工增收,但负责人何波坦言:“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茶园面积大了,管理成本激增,租金及人工费是每年的硬性支出。由于茶叶销路未打开,企业每年都在亏钱,这十年靠贷款、变卖资产硬撑,今年差点就撑不下去了。”
引资破局 政企联动谋突围
转机出现在2024年。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区茶叶协会,引进陕西茶商冯一鸣成立咸宁一鸣茶业有限公司。立秋时节,在黄荆塘村茶叶生产车间,拥有30余年制茶及销售经验的冯一鸣正指挥工人按公司标准制作大宗茶。
陈学友望着忙碌的生产车间感慨:“过去我们‘闭门造茶’,连春茶鲜叶都不能完全利用。现在看到成熟的企业靠科技和品牌闯市场,夏茶、秋茶……只要能采摘,一分地也不浪费!”
“茶叶生产必须紧跟市场。我在陕西有批发部,仅茉莉花茶年销6万斤。”冯一鸣指出,黄荆塘当前仍是小作坊式生产,设备水平停留在90年代,日加工量最多300斤,连人工成本都难覆盖。“现在机械采茶普及,除高端名优茶外,大型设备采大宗茶日可采8000斤鲜叶,引进数字化生产线后,日产可达5吨。”冯一鸣相中黄荆塘目前的茶园面积,计划投资2000万元,其中个人出资500万元,政府配套一半资金,成立茶产业发展集团整合全区资源,统一加工生产。目前,具体合作方式正在洽谈协商。
而距离此处数十公里的大幕乡西山下村,田园茶业也在咸安区茶叶协会的牵线搭桥下,与福建茶商达成合作,投资1000万元引进乌龙茶铁观音生产线,对茶园实施有机管理提档升级。
“我家几代人做茶,有成熟的产业链且茶叶需求量大,年出口需求500吨。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新的茶业基地。在区茶叶协会王仁家会长的邀请下,我来咸宁考察,发现西山茶园连片千亩,茶叶送检符合出口标准,且现有车间面积足够,遂与湖北田园茶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入资金和设备在咸宁成立公司。”福建茶商、咸宁春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毅说。
车间内,数十台摇青筒轰鸣运转,铁观音特有的香气弥漫空中。王毅抓起一把炒制好的茶叶:“咸宁茶品质不输福建,缺的是标准化和品牌。”此次合作将年加工能力提升至20万斤,产品直供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卖原料”到“创品牌”,咸安区正以茶为媒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咸安10个茶叶村资源,聚焦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与招商引资三大核心领域,从茶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实行采摘、修剪、除草、施肥、打药、翻耕等机械化应用,推动咸安茶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跨越,让千年茶香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绿色银行”。
如今,黄荆塘村旅游公路蜿蜒通达,西山下村“艺术村”建设如火如荼。茶,不仅是村民的致富叶,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市场的纽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政企民三方携手,正让“百亿茶产业”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