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神奇疗效”,当心“亲情营销”
日期:08-25
本报讯(记者吴青朋 通讯员咸监宣)8月20日,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老年群体消费提醒函,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警惕常见虚假宣传“套路”、“包治百病”“神奇疗效”等绝对化宣传、“专家讲座”“权威背书”等虚假包装、“免费试用”“亲情营销”等情感诱导,科学理性消费,远离虚假宣传陷阱。
近年来,随着健康养老需求日益增长,部分商家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渴望关怀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向老年群体推销保健品、医疗器械、日用品等产品,诱导消费甚至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老年群体要警惕常见虚假宣传“套路”,宣称保健品、普通食品(如“XX口服液”“XX胶囊”)或日用品(如“磁疗床垫”“保健枕头”)具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功效,甚至声称“比吃药管用”“根治多年顽疾”“无效退款”;将普通日用品包装成“能改善睡眠、降三高、增强免疫力”的“高科技健康产品”。
警惕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公益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邀请自称“三甲医院退休专家”“养生大师”“科研机构研究员”的人员,以“科学权威”名义推销产品;或伪造“国际认证”“专利技术”“获奖证书”等虚假资质,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高大上”“有奇效”。
警惕通过赠送鸡蛋、米面油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逐步建立“感情联系”后,以“关心健康”“帮子女尽孝”为由,诱导购买高价产品;或以“限时折扣”“名额有限”“再不买就买不到了”等话术制造紧迫感,催促冲动消费。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根据法律法规,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他任何产品(包括保健品)均不得宣称具有疾病治疗功能。药品需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批并标注“国药准字”,医疗器械需标注“械字号”,而普通保健品仅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标识,仅可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而所谓“专家”可能是商家雇佣的“托儿”,“权威认证”多为PS或虚构的资质文件。遇到此类场景,请主动核实对方身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医疗机构、专家信息,切勿轻信“一面之词”。“免费”往往是诱饵,“亲情”可能是套路。请理性看待“小恩小惠”,涉及大额消费前务必与家人沟通,切勿因“怕子女担心”或“被热情打动”而草率决定。
老年人遭遇虚假宣传怎么办?市市场监管局表示,若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诱导消费等行为,请立即保留相关证据(如宣传资料、录音录像、购物凭证等),并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举报。要牢记:凡是宣称“包治百病”“神奇疗效”的产品,一律不可信;凡是要求“快速购买”“大额充值”的推销,一律要警惕。同时,也请家属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与需求,多科普防骗知识,共同筑牢消费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