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被三甲医院“判了死刑”的晚期尿毒症患者,带着心灰意冷回家等待生命终章。当妻子含泪将他送入咸安区中医医院肾病科,只为寻求一丝维持性安慰治疗时,谁也不曾预料,在该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四个多月后,那个曾经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卧床者,竟能自由行走,甚至重新踏进了热闹的广场舞池。
■油腻年饭引发“大灾难”
今年62岁的虞先生,患尿毒症已八年,长期依赖腹膜透析。今年2月18日,他没抵住美食的诱惑,几块红烧肉下肚当夜便腹痛如绞,并逐渐丧失意识,被紧急送往咸安区中医医院。一天后意识好转,家人为求稳妥将其转入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
然而,在经历10天的抗感染、床边CRRT、腹腔冲洗等系列抢救后,虞先生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各项指标均亮起了红灯,当医生告知家属已无力回天时,家属颤抖着手签下了放弃治疗同意书。为维持虞先生生命,3月1日深夜,其妻拨通120,将已出院的他再次送到咸安区中医医院寻求最后的维持性安慰治疗,被门诊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腹膜炎”收入院内肾病科住院治疗。此时,虞先生情况危急:血压跌至88/52mmHg,心率高达130次/分。腹部膨隆如鼓,那根维持了8年生命的腹膜透析导管成了“索命枷锁”——银色的Cuff环完全脱出体外,导管口溃烂红肿,不断渗出混着黄色絮状物的脓液。
“导管严重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器官衰竭,做好最坏准备。”值夜班的主治医师胡慧掀开患者腹部纱布,腐坏气味扑面而来。影像片显示:腹腔充满浑浊积液,肠系膜水肿,两侧胸腔积满渗出液。三甲医院的检验报告触目惊心:CRP冲破200mg/L,肌酐值865μmol/L,凝血功能崩溃——这是脓毒血症亮起的死亡红灯。在请示副院长、科主任张朝阳后,胡慧立即启动了抗感染、外科清创及中医固本三线作战方案。
■锲而不舍的生命“保卫战”
希望像风中残烛般明灭。3月25日,该院肾病科医疗团队为虞先生实施了腹膜透析管拔除术和开腹腹腔脓肿引流术。术后第20天,虞先生突发高烧,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包裹性积液内有大量粘稠脓液。“再穿一次!”胡慧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引流。鉴于患者腹部情况复杂,科室讨论后决定调整方案:改腹膜透析为血液透析,加强抗感染、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手术切口隔日换药并配合局部红外线照射,同时继续运用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
5月中旬,虞先生病情稍稳,在张朝阳主持下,科内人员进行会诊后决定,将虞先生转至联盟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进一步处理腹腔包裹性积液。6月下旬复诊显示右侧胸腔仍有大量积液,6月26日,胡慧为虞先生进行了超声下胸腔穿刺置管术,术后予以抗感染、营养支持及血液透析。
就在众人稍松口气时,7月一个闷热的凌晨,新的危机降临:X光片显示“阶梯状气液平”——不完全性肠梗阻!胡慧一面准备手术预案,一面果断采用中医特色疗法。24小时后,随着乳果糖灌肠,干结的粪块终于松动。
在张朝阳副院长指导和胡慧及全科医护人员不懈努力下,7月28日,虞先生成功脱离呼吸机。虽然腹腔引流疤痕犹在,但化验单见证着奇迹:CRP从峰值218.7降至34.5,白蛋白升至35.3g/L。最振奋的是BNP值从惊人的32451pg/mL回落到9100,衰竭的心脏重获生机。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能自主进食。胡慧每日细致调整中医针灸与药物,助其恢复肠道功能与免疫力。随着指标稳步回升,家属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8月1日,经评估,虞先生具备出院条件,只需定期回院康复治疗。这场胜利,凝聚着医护的专业与坚持,也彰显了中西医结合在危重症抢救中的独特优势。
■多学科协作终创生命奇迹
面对记者的采访,虞先生满怀感激地表示,作为八年“老透人”,今年二月底他因腹膜炎引发严重并发症,在三甲医院ICU历经十天抢救。转到咸安区中医医院后,在妻子坚持和张朝阳副院长安排下,该院内二科团队精心治疗,让依赖氧气、彻夜难眠的他奇迹般康复。如今,他不仅能自己骑电动车来透析,还能去跳广场舞,是内二科全体医护人员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这次危重病例的成功救治,离不开科内血透中心、手术麻醉中心、输血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的紧密协作,再次凸显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胡慧表示,近年来,咸安区中医医院内二科凭借温馨环境、优质服务和高超技术,吸引了众多疑难血管通路患者慕名而来。目前,该科在张朝阳副院长带领下,可熟练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腹膜透析相关的穿刺置管固定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和中心静脉置管术、无痛肠镜/胃镜检查及治疗等。科室同时配备现代化血液透析中心,拥有20台血液透析机,可充分满足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液透析需求,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