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安区的乡间地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农村公路,用心守护着乡亲们的出行路。他们就是咸安区农村公路管理所全体养护人员。多年来,这支平均年龄50岁的队伍,以“护路如护命”的信念,在6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上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闻汛”而动,修通村民“幸福路”
“公路通,百业兴”,这是该所全体养护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他们而言,农村公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乡亲们的致富线、生命线。每年汛期,都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刻。
去年6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咸安,大幕乡樱花路段出现多处塌方,其中最严重的一处,泥土和石块将路面堵得严严实实,致使车辆行人无法通行。“断了路,我们村民不能出行,无法往城里送农产品……”接到村干部的求助电话时,该所养护股股长严振道正带着养护人员在另一处路段排水。他当即说:“分两组,一组继续排水,一组跟我去大幕乡樱花路塌方现场抢修!”
赶到现场时,雨还在下,塌方量较大。严振道和养护人员没有犹豫,扛起铁锹、推起手推车就往塌方处冲。54岁的老养护工张胜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却执意爬上铲车操作。“我熟悉这条路的情况,你们年轻人在下面搭把手!”雨水混着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往下流,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泥浆浸透。从中午到深夜,12名养护人员轮流作业,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打通了一条临时通道。当乡亲们高高兴兴地顺利通过时,严振道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值了!”
■维修钢护栏,织牢道路“安全网”
人常说,农村公路养护,既要“通”,更要“安”。钢护栏是道路的“防护盾”,可经不住常年风吹雨打。双溪桥镇那段临崖公路的钢护栏,去年汛期被暴雨冲得扭曲变形,有些立柱松动得能晃悠,还有几块护栏板被山上滚下的碎石砸出了凹痕,路过的村民总念叨“看着心发慌”。
负责这段路的胡景平揣着扳手,带着养护人员来了。“这护栏得赶紧修,不然天一晴行人多,万一出点事咋办?”他踩着路边的泥坑,先给松动的立柱加垫铁片,再用扳手拧得死死的。有块护栏板变形严重,他和两个年轻养护人员合力抬下来,换上调好的新板子。
“胡师傅,这护栏修得咋样?”路过的村民王大爷举着锄头站在路边一边看,一边问。胡景平直起腰,擦了把汗:“大爷您放心,这新修的护栏,非常耐用。”他拍了拍刚修好的护栏,发出“砰砰”的闷响,“您看,结实着呢!”
■灼心炙烤,头顶烈日养公路
夏日的咸安,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农村公路的路面被晒得发烫,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温度。但对农村公路养护人员来说,越热越要上——高温正是修补路面的好时机,沥青在烈日下延展性更好,能充分粘合,保证修补质量。
今年7月,向阳湖镇路段出现多处坑槽,必须及时填补。该所养护人员早上五点半就出发,趁着天刚亮,温度稍低时拌料。可到了上午九点多,地表温度就突破50℃,站在路面上像踩在热锅上。35岁的养护工胡俊负责摊铺沥青,铁锹一插进沥青堆,就冒出阵阵青烟,烫得他手心直冒汗。他戴着厚厚的手套,每挥一次铁锹都要使出全身力气,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滴,在脚下的路面晕开一小片湿痕。
“胡师傅,歇会儿吧!”一位养护人员心疼地递过水壶。胡俊摆摆手,指了指不远处的村庄:“这路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早点修好,他们放学回家就安全些。”直到中午十二点,最后一处坑槽被填平,他才瘫坐在树荫下,一口气喝光了满满一壶水,脱下的工作服拧出不少汗水。村民们看着这群晒得黝黑的养路工,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不停地点赞。
■情系乡亲,桥梁维护守护出行路
桥梁是公路交通的咽喉纽带,日常维护得像照顾自家物件一样上心。该所养护组长李爱民的工具包里,总装着探测标杆、回弹仪、测距仪、小锤子、小刷子、铁钩和测裂缝的标尺,每月雷打不动要去相关重点便民桥给桥进行“体检”,清理伸缩缝、锥坡,疏通河床、泄水孔,维护桥梁梁拱护栏墩台构件,完善桥梁标牌、人行道设施等。
一天清晨,露水还挂在桥栏杆上,李爱民已经蹲在去高桥镇的那座便民桥边掏排水孔。“这孔堵不得,雨水积在桥面,冬天一冻,桥面就容易结冰,路面出现裂缝。”他手里的铁钩和探测标杆交替伸进孔里,勾出一些枯枝败叶,“你看这泥,都是车子带的灰土,积多了就成‘堵门砖’。”旁边的一位养护人员拿着刷子,仔细擦着栏杆上的锈迹,刷完又补了层防锈漆,防锈漆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李组长,又来给桥‘看病’啦?”卖菜回来的张婶提着篮子经过,“这桥现在走着真舒坦,栏杆摸着手感都不一样。”李爱民直起身,指着桥面上刚补好的小坑:“前几天发现这儿有点起砂,赶紧用沥青补了,不然越扩越大。”他掏出本子记着数据,“伸缩缝里的橡胶条也换了新的,夏冬天桥面热胀冷缩,全靠它‘喘气’呢。”
夕阳西下,李爱民和队员们收拾工具准备返程,桥在余晖里投下长长的影子,桥面干净得能映出天上的云。“这桥啊,就跟老人似的,得常照看,才能陪乡亲们走得远。”他望着远处赶牛过桥的村民,眼里漾着笑。
如今,咸安区的农村公路条条畅通,桥梁稳固,处处绿、亮、净、美,成了串联起田野与城镇的“致富路、振兴路、幸福路”。该所全体养护人员依旧每天奔波在农村公路上,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和执着坚强的信念,守护着乡村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