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红润,见人一脸微笑;目光明亮,透露出坚毅与执着……近日,记者相约走进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看见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她就是曾多次获得上级授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的该校二年级美术教师——沈秀萍。
今年46岁的沈秀萍,中小学一级教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1997年9月步入教坛,先后在咸安区横沟桥镇小学、咸安区外国语小学任教,2022年9月,调入该校至今(2024年之前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024年之后改任美术教师,教书28年、当班主任25年)。
■从小立志 追求梦想
人常说,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才能摘取到成功的果实。沈秀萍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她勤奋学习,努力拼搏,1997年9月通过招聘考试,走上讲台。多年来,她辛勤施教,精心育人,虽苦犹乐。“记得我刚走进校门时,想着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便兴致勃勃地绕着学校跑了一圈,心里想,以后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教师了,虽然学校条件艰苦,但仍挡不住我激动的心情。”当天,面对记者的采访,沈秀萍回忆起刚到校任教时的情景,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据悉,沈秀萍刚到横沟桥镇小学时,宿舍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和一个柜子,十分简陋,也许在别人看来,农村教师生活清贫,但沈秀萍觉得清贫也是一种幸福。从此,沈秀萍在学校领导关心下,在老教师们的帮助下,积极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参加观摩学习,教好每一位学生。几经磨砺、几经摔打,她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
■认真施教 教学相长
沈秀萍常说:“讲台是块良田,既要深耕细作,也要与时俱进。” 在咸安区外国语小学任教时,为了让抽象的百分数变得鲜活,她把教室变成“临时超市”,让学生们扮演收银员和顾客。有一次模拟促销活动,学生们为“满100减20”和“打八折”哪个更划算争得面红耳赤。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分组计算,用真实的数据说话。争论结束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斜照进来,在学生们脸上镀上一层金边,那专注的神情,比任何奖状都让她动容。这堂课后来被市教科院评为教改典型案例,而她却说:“是学生们教会了我,教育要让知识站在生活里说话。”
同时, 还有一次为了弄懂一个教学模型,她连续三天请教高校教授,笔记本上画满了示意图,像一幅复杂的电路图。“就像给旧电脑装新系统,有点卡,但更新后特别顺畅。”她笑着说。正是这份好学,让她的论文两次登上国家核心刊物。2024年,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即将结题,那些关于“双减”与社团课程的思考,如同精心培育的花苗,即将绽放。
■关爱学生 真心真情
在班主任工作中,沈秀萍的掌心仿佛有块磁铁,总能牵动学生们的心。她的办公室抽屉里,常年备着创可贴、感冒药和糖果,就像一个移动的“爱心驿站”;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喜好和谁对花粉过敏、谁的父母在外打工等情况。
学生张梅(化名),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沈秀萍发现她喜欢画画,便买来水彩笔放在教室角落,她说:“这是我们班‘彩虹画笔’,谁想画画可以用。”不久,张梅的画便渐渐出现在教室后墙。有一次,她画了一幅《我的家》,画面里有间小房子,门口站着两个模糊的人影。沈秀萍在画旁贴了张便签:“家无论在哪,都有人惦记你。”那天放学后,张梅第一次主动走到她面前,小声说:“老师,您能当画里的人吗?”她蹲下来抱住张梅,泪水落在她的肩头,像春天的雨,滋润着这棵幼苗。后来张梅考上了美术中专,每次寄来的画作里,总有个牵着小女孩手的身影。
2022年9月,沈秀萍调入该校转任美术教师后,她把数学老师的严谨与班主任的细腻,都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她教学生们用几何图形画星空,告诉他们“梵高的星空里藏着数学的韵律”;她带留守儿童做黏土手工,让他们把思念捏成小动物。学生小明(化名)不愿与人交流,却唯独喜欢跟着她涂涂画画。沈秀萍从不催促他,只是在他画画时,耐心地辅导他。三个月后,小明把自己画的一幅画送给她。看到小明的变化,沈秀萍脸上露出了欣慰笑容。
如今,沈秀萍站在美术教室的窗前,看着学生们在画纸上涂抹春天,鬓角的发丝已悄悄染上霜色,像饱经风霜的青竹,愈发挺拔。她从数学课本到美术画板,从加减乘除到赤橙黄绿;她的教育人生像一条奔流的河,时而奔腾在数字运算的峡谷,时而蜿蜒在色彩勾勒的原野,滋养着一茬又一茬花蕾,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