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香城都市报

从恨铁不成钢,到接纳他的“被爱习惯”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10版:情感天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独立要强的白薇,遇上在温室长大的林屿,婚姻初期的磕绊在所难免。她曾恨铁不成钢,想改造他;也曾因他受宠而刺痛。

  直到放下执念,白薇才懂得,爱不是削足适履,而是接纳彼此的过去。

被宠坏的丈夫

  我和林屿刚结婚不久。他初中毕业,在大城市汽修厂靠手艺吃饭,月入过万,长相帅气。我二本毕业,做财务工作,月入六千元。当初看中他脾气好、肯干,我嫁给了他。

  和他真正生活在一起,我发现他像一株习惯了温室的花,被原生家庭照顾得过分周全。

  我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里长大,从小学报名到大学填志愿,凡事都靠自己摸索。他呢?全家把他当宝捧着,车票有人订,身份证丢了姐夫帮他跑腿补办,连拍婚纱照都是姐姐一手安排。结婚之前,我俩成长环境完全不同。

  婚房刚布置好那会儿,我想做个家庭账本。林屿一听就挠头:“这多麻烦啊,我工资卡放你那儿,要花就取呗。”我耐着性子解释记账的必要,他嘴上应着“行行行,都听你的”,转头就忘得一干二净。家里灯泡坏了,他第一反应是打电话问他爸买什么型号;水龙头漏水,他给姐夫打视频电话,请教怎么修……

  每当他这样,我站在旁边看着,一股无力感漫上来:这个男人,除了按时交工资和提供一点精神慰藉,生活技能缺乏。

  我劝他考个高级技师证:“你们厂里老张考了证,工资涨了两千多元。”他却摇头:“现在这样挺好的呀,够吃够喝,老张多累啊。”他满足于眼前这点安稳,像只满足于眼前一小片水塘的青蛙。我替他着急,替他规划,他却不愿走出舒适区。

  矛盾爆发在一个周末。洗衣机突然罢工,衣服泡在水里。我查了半天说明书无果,林屿凑过来看了一眼,很自然地说:“我打电话问问我姐夫,他懂这个。”这句话激发了我的怒气。

  “林屿,你快三十岁的人了。洗衣机坏了,除了找你姐夫还能干点啥?我们结婚了,这是我们的家,不是你的托儿所!”我几乎是吼出来的,积压的失望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

  林屿被我吼懵了,委屈地对我说:“我觉得找人问问更快点……你干嘛发这么大火?”

  那一刻,看着他茫然的表情,我竟有种深深的孤独感。原来我的愤怒,我的焦虑,我对他“不自立”的恨铁不成钢,在他的世界里,是那么难以理解,甚至不可理喻。

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他家人眼中,能帮到他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宠爱;在我这里,却像一根刺,扎在我的心上。我的愤怒里,夹杂着连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对那份“不公平”的痛楚。

  后来,朋友听我倾诉完,帮我分析:他是被长辈宠大的孩子,习惯被照顾,虽然缺乏主动规划,但单纯、知足、能提供稳定的物质和情绪价值。而我,生长在资源匮乏、情感稀缺的环境,被迫早早独立,性格里带着紧绷的焦虑和对“公平”近乎苛刻的执着。

  “离开你,他大概率还会幸福,有手艺,有家人爱,性格好。你呢?”朋友的话很直接,“你离开他,你身上那些缺乏安全感、爱挑剔、活得紧绷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消失。你不是在恨他,你是在恨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我猛然意识到,我痛恨林屿的“不自立”,深层原因竟是我在原生家庭里被亏欠的、从未体验过的那种无条件的支持和宠爱。他心安理得享受家人的照顾,在我眼中是“不独立”;而我的处处要强、事事亲力亲为,在他和他的家人看来,是否也是一种带着尖刺的“不近人情”?

  朋友点出了我的思维陷阱:我总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必须按照我认为对的方式发展,否则就糟糕透顶,无法忍受”,这种绝对化的要求,让我变成了婚姻里的“差评师”,只看得到林屿的不足,却屏蔽了他带来的踏实与温暖——是他稳定丰厚的收入撑起了这个小家;是他包容了我的急躁;是他真诚的陪伴,让我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回家时,看到客厅那盏为我留的灯。

放下改造执念

  我试着改变我自己。

  有一次,书房台灯忽然不亮了。我习惯性地去拿手机想查故障,抬起的手却停住了。我转向林屿:“老公,这灯罢工了,你能帮我看看吗?”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像是被委以重任:“行!我看看!”他拔下插头,把台灯搬到光线好的地方,笨拙地拧开底座螺丝,仔细检查里面的线路,发现是一根电线接头松脱了。后来,他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小段胶布,小心翼翼地把松脱的线头缠好、接上。灯亮了,他脸上露出一种纯粹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笑容。这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他这种“遇事求援”的习惯,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他习惯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我不再执着于把他改造成我理想中“顶天立地、万事精通”的样子。他的职业规划,我后来提过一次就搁下了,给他时间和空间自己去琢磨。家里的小修小补,他愿意动手我就鼓励,搞不定要请姐夫帮忙,我也接受。

  奇妙的是,当我卸下“改造者”的重担,心气渐渐平了,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林屿的“好”。在我每个月生理期,会笨拙地煮一碗红糖玫瑰水;每个月他都会上交工资;在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他会安静地坐在旁边,给我讲笑话。那被宠爱的感觉,是我原来渴求却从未真正拥有的东西。

  有一次,他接了个电话,是他妈妈打来的。挂了电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婆,妈问我们下个月三号有没有空回去吃饭,舅舅过生日。我跟妈说了,这事得先问问你,看你工作安排。”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定好了告诉我,我再跟妈说。” 这话说得并不流畅,甚至有点刻意,但我心里却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原来他并非“朽木”,他也在悄悄地成长,开始学着在原生家庭与我们的小家之间,笨拙地划下那道微妙的界限。

  后来我才懂,所谓成熟伴侣,并非要求对方削足适履,活成自己心中的完美样子。他习惯性地依赖,不过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被爱方式;而我执着的独立,也是风雨里长出的带刺铠甲。

  现在,我和林屿在坚定地走向彼此。我们带着各自的出生和家庭,在同一个屋檐下,练习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雪与晴。 (文中人物为化名)

记者手记

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

  林屿习惯于被家人照顾,缺乏生活技能。面对这样的差异,独立要强的白薇曾试图改造林屿,希望他能变得更加自立和成熟。然而,这种努力不仅让白薇感到失望,也让林屿感到委屈。

  直到白薇意识到,她对林屿的不满,其实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这种认知让白薇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她逐渐明白,改变对方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而是应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白薇开始放下改造林屿的执念,转而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接纳他。她鼓励林屿独自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同时,白薇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这种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屿在感受到白薇的接纳和支持后,也开始悄悄地成长和改变。他学会了在原生家庭与小家之间划下界限,开始更加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白薇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林屿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了他带来的踏实与温暖。

  白薇与林屿的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中的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试图改变对方往往只会带来矛盾和冲突,而改变自己则能带来更加和谐和幸福的婚姻。

  因此,与其执着于改变对方,不如先改变自己。让我们学会在婚姻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接纳并理解彼此的不同,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倾诉:白薇

  性别:女

  年龄:25岁

  学历:本科

  职业:职员

  采写:记者黄兰芬

  时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