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香城都市报

胡荃君:让语文课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志茹 通讯员 伍小云

  在咸宁高中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却目光温润的身影——她或是俯身倾听孩子的烦恼,或是站在讲台前妙语连珠,或是带着学生在杏树下共读经典。她就是胡荃君,一位扎根教育沃土24年的语文教师,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

  课堂变“法庭” 学生成了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是胡荃君始终秉持的教学宗旨。

  “现在开庭!请‘项羽辩护律师’陈述观点。”这并非法学院的模拟法庭,而是胡荃君的语文课堂。在讲授《鸿门宴》时,她设计了一场“历史法庭”辩论,学生们分别扮演项羽、刘邦、范增等角色,用现代法律术语辩论“鸿门宴是否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项伯舞剑实为助兴,并非谋杀!”扮演“项羽辩护律师”的学生引用《史记》原文,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听课的老师们也忍不住赞叹:“这样的课,学生怎么可能走神?”

  “让语文课成为孩子心灵的栖息地”是胡荃君不变的追求。她的课堂是灵动的舞台:时而化身导演,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时而退居幕后,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碰撞智慧火花;更多时候,她是专注的倾听者,用鼓励的眼神守护每个孩子的表达欲。

  作文本里的“悄悄话”

  用红笔写暖心的鼓励

  “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滋养。”这是胡荃君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每一天践行的信条。

  胡荃君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三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贴满了学生的作文和她的批注。

  “老师,您推荐的《平凡的世界》我读了三遍。这次月考没考好,但您说‘文字比分数更长久’,我记住了。”——这是一位学生在随笔本里写给她的“悄悄话”。

  “每个标点符号她都认真看。”已考入大学中文系的王同学回忆,高三时她陷入写作瓶颈,胡老师连续三周利用午休时间陪她分析名家散文,逐字逐句批改。“那本写满红笔批注的作文本,我现在还珍藏着。”

  胡荃君说:“批改作文不仅是纠错,更是与学生的对话。”她的红笔不仅圈出病句,还会写下:“这段描写真有画面感!”“你的思考很独特!”——这些小小的鼓励,成了许多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

  深夜的教研微信 年轻教师的“活字典”

  胡荃君深耕语文教学一线,善于反思,勤于探索,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与学科的热爱。她钻研教材,精准把握学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深夜11点,胡荃君的手机屏幕亮起。

  “胡老师,新教材里《祝福》的社会学解读该怎么把握?”青年教师小陈发来求助微信。20分钟后,她收到一份详细的教案框架,还附带5篇最新论文链接。

  这样的“午夜教研”,在咸宁高中语文组早已不是新鲜事。作为教研组长,胡荃君被年轻教师们称为“活字典”。她主持的课题《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文情境教学研究》获省级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胡老师分享的‘文本细读五步法’,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青年教师小张感慨道。

  24年,足够让一棵树苗长成栋梁,也足够让一位教师沉淀出教育的温度。胡荃君说:“我愿做一盏灯,照亮学生通往人文世界的小径。”

  在咸宁高中的点石园里,她的学生仍在诵读经典;在她的课堂里,年轻的思维仍在碰撞;在她的作文本上,新的“悄悄话”仍在书写……而她,依然步履匆匆,目光温润,坚守在那方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