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香城都市报

拔除婚姻中的“刺”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12版:情感天空       上一篇    下一篇

  倾诉:可心

  性别:女

  年龄:30岁

  学历:本科

  职业:职员

  采写:记者黄兰芬

  时间:8月3日

  婚姻也曾伤了可心的心,领证多年不举办婚礼,家里的钱算不清,家务她一个人干,委屈像刺,在她心中越扎越深。直到有一天,她翻开旧病历,她心中那根最深的“刺”,才被拔掉,她和丈夫予安的隔阂才破除。

  领证后没有婚礼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刷朋友圈,看见别人晒婚礼现场,雪白的婚纱刺得我眼睛发酸。我忍不住推了推身边刷手机的予安:“当年要不是你爸妈说那一年我不能举办婚礼,咱们的婚礼……”

  话音没落,予安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翻旧账有意思吗?我爸都去世了,现在还提这个?”我气得夺门而出,冷风刮在脸上,只觉这五年婚姻生活,就像吃一锅夹生饭,难以吞咽。

  婚礼这根刺,早在我们领证不久就扎下了。2020年我刚拿到结婚证,公婆请人掐算黄道吉日,一句“她这一年不能行婚礼”,便让所有婚礼计划都落了空。我为此和予安吵得翻天覆地,末了只能把委屈咽回肚里。当年年底公公癌症复发,转年开春就去世了。

  从此,婚礼成了提不得的旧伤疤。这五年间,我眼见身边朋友陆续披上嫁衣,礼炮声一下下敲打着我空荡荡的心房。

  我在婚姻里的委屈,不仅仅是缺一场仪式。还有我们家的收入和支出,是一笔糊涂账。

  予安负担房贷,我则扛起车贷。他嫌我买的东西贵,便包揽了家庭日常开销。每到月底,他工资几乎见底,我这边倒还能攒下一些钱。

  今年上半年,我凑钱还一笔当初买房时借的五万元,顺口对予安说:“用我的钱还上了。”谁知他瞬间变了脸色:“什么叫‘你的钱’?不是我的付出你能存下钱?这是我们俩的钱!”这话像根针,猝不及防扎进我心里。

  我盯着他,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那你的工资是你的,我的工资倒成了‘我们’的?要么以后把工资都放我这里管,要么就按比例分摊,房贷车贷一起扛。”他憋了半天,闷声道:“行,那就都给你管。”

  管钱?我本意不是想管钱,是觉得我和予安结婚多年,他并没有把我当成他的家人。

  更深的无力感来自日常。结婚后,家务事成了我一个人的事。有天,我拿吸尘器吸地,机器碰到予安的脚,他头不抬,脚也不缩,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自顾自地玩手机。恋爱时,他勤快体贴;结婚后,他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甩手掌柜”。

  制定家庭规则

  关于“家中谁来管钱”的那次谈话后,我常常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婚姻好起来。予安那句“那就都给你管”反复在耳边响,起初像敷衍,此刻却像一道裂缝,透出一点微弱的光。是啊,钱在哪里,家的重心往往就在哪里。这沉甸甸的钥匙,与其推拒,不如接下。

  我下定决心后,便开始行动。有天,予安下班刚开门,我把一本崭新的记账本摊在桌上,旁边还放着两杯刚泡的热茶。“你上次说钱都给我管,我接了。”我尽量让语气平静,“但怎么管,得立个咱们都认的规矩。” 予安显然没料到这一出,愣在玄关,钥匙都忘了拔下来。

  当天晚上,灯光下,我们头碰头挤在餐桌边。纸上一条条列出来: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各自零用、储蓄目标……数字冰冷,落到纸上却有了温度。予安指着“日常开销”那一项,语气有点讪讪:“以后……还是你负责买吧,我总嫌贵,其实你挑的东西品质更好。”我笔尖一顿,没抬头,“嗯”了一声。那一刻,空气里的冰碴子,仿佛被这笨拙的坦诚悄悄融化了一点。

  我们开始尝试使用“联合账户”:各自每月固定转入家用的钱,每一笔共同支出都记录在册。

  起初予安对记账颇不耐烦,月底翻看时却愣住了:原来他觉得“没必要”的空气净化器滤芯,恰恰替换在上次他重感冒的时候。他默默合上本子,没再言语。数字不会说谎,它沉默地丈量着日常中那些被忽视的付出。

  家庭财务规则定下了,家务规则也应该制定。又一个周末,予安依旧陷在沙发里,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他无表情的脸。我放下拖把,直接把家务清单拍在他面前的茶几上:“看看,哪些活儿你‘认领’?”他目光扫过买菜、做饭、洗碗、倒垃圾、晾衣服、拖地、周末大扫除等选项,最终选了几项。慢慢的,予安开始分担家务。

  夫妻关系变好

  真正的转机,竟来自那根最深的“刺”。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时,我无意翻出公公一沓厚厚的病历和一张泛黄的便条,上面是予安潦草的字迹,记着当年术后的用药禁忌和饮食要求。原来,那场被取消的婚礼背后,并非是公公婆婆迷信,而是一个家庭面对死亡阴影时的绝望心境。

  后来,我轻轻把那张便条推到予安面前。他沉默很久,肩膀垮了下来。再开口时,声音沙哑:“那时候,我觉得天都快塌了……婚礼的事,对不住。” 隔了五年多的时光,这句迟来的“对不住”,让横亘在我和他之间的那块坚冰开始消融。

  如今,那本记账簿依然摆在客厅最显眼的架子上,里面是数字,更是我们一点点夯实的信任地基。予安再不会理所当然地当“大爷”。周末的清晨,吸尘器的嗡鸣声会代替手机游戏的音效。至于婚礼,我不再耿耿于怀。某个傍晚,予安笨拙地切着菜,忽然抬头说:“等妈心情再好些,天气也合适了……咱们把该办的事补上?” 窗外的夕阳落进来,给厨房镀上一层金边。我望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婚姻这锅饭,当初半生不熟地揭了盖。与其抱怨火候,不如自己起身添柴。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款,是共同摸索出来的、让两颗心免于在荒野迷路的微弱灯火。那些写在本子上的数字,那些落在实处的家务分工,甚至是一次次不那么顺畅的家庭会议,都是在往那夹生的饭里,一勺一勺耐心地添着温热的水。

  日子很长,唯有在规则之下,两人共同添柴,才能让当初那份滚烫的爱意,渐渐煮出幸福滋味。

  (文中人物为化名)

  记者手记

  建立婚姻规则

  可心与予安这对夫妻在婚姻中的种种困境与转变,深刻揭示了建立婚姻规则对于婚姻幸福的重要性。

  婚姻,本应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但可心的婚姻却充满了委屈与隔阂。领证多年未办婚礼,成为可心心中难以释怀的痛。家庭收支不清,家务分工不明,更让可心在婚姻中倍感压力。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明确的婚姻规则,尤其在家庭财权划分上。

  在婚姻中,家庭财权的划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夫妻间信任与尊重的体现。可心与予安在管钱问题上的争执,反映出他们对彼此经济贡献的认知差异。可心渴望被视为家人,希望共同管理家庭财务,而予安则对管钱问题敷衍了事。这种模糊的财权划分,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幸运的是,可心最终决定制定家庭规则,包括划分家庭财权和家务分工。他们设立联合账户,通过记账本明确收支,让每一笔共同支出都有迹可循。同时,家务分工也让他们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与默契。

  这些规则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经济矛盾,更让他们的感情变好。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婚姻中的“刺”并不可怕,只要双方愿意共同面对、积极解决,就能拔除这些“刺”,让婚姻之花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