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咸芳 通讯员 刘志 曾燕
暑假来临,不少人计划着带孩子来一场热带或亚热带的旅行,拥抱阳光与海滩。对此,武大中南医院咸宁医院公共卫生科曾燕主任提醒: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千万要警惕一种由“花蚊子”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它可能让你的假期“痛”得直不起腰!
■“花蚊子”叮出“扭曲”之痛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灵长类动物。带病毒的‘花蚊子’叮咬是关键环节。它们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孳生在容器积水里。蚊子叮咬带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其体内繁殖几天,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传播开了。”曾燕介绍,基孔肯雅热的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思就是“变得扭曲”,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背的样子。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俗称“花蚊子”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在非洲、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及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暑期是旅游旺季,也是蚊虫活动高峰期,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寒战高热(可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差、淋巴结肿大。?超过一半患者在发烧后2-5天,躯干、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有瘙痒。最折磨人的是,患者手腕、脚踝、手指、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疼痛剧烈,常伴全身肌肉酸痛,严重时真的让人“扭曲”难忍。由于这种关节痛有时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因此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防蚊是唯一有效“疫苗”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曾燕指出,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预防的唯一也是最有效的“疫苗”。她针对不同场景给出具体建议:外出旅游前务必查询目的地疾病流行情况(可通过旅游、疾控部门网站),了解基孔肯雅热风险,学习防蚊知识,备好驱蚊用品、蚊帐、电蚊香等;流行地区“全副武装”,如,在户外活动,务必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在裸露皮肤均匀涂抹有效驱蚊剂;选择有纱窗纱门或空调的住所,睡觉时使用蚊帐或电蚊香;从流行地区返回后2周内,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务必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这对快速诊断至关重要。
“花蚊子最爱小型积水!”曾燕强调,家庭生活中,要及时清理家中及周边废弃瓶罐、轮胎等各类容器积水,倒扣闲置盆罐;水生植物必须每周彻底换水;储水容器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保持环境卫生,清除死角垃圾。同时,家中卧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备好蚊香、电蚊拍、防蚊灯。外出时同样坚持穿长袖长裤、喷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逗留。
■早诊早治可缓解不适
曾燕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有相关地区旅居史者,务必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对症支持治疗,能有效缓解高烧和剧烈的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改善预后。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是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因的关键。”
她呼吁暑期计划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市民,务必提高防范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平安健康地享受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