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来,我市聚焦杨下河流域,精准把脉,为咸宁大道开出一剂“上蓄、中治、下扩”的治涝良方,十项硬招,织就一张守护城市安澜的安全网。
智能调蓄削峰,泉都大道以东新建4座总规模23.2万立方米的调蓄池,采用动态调蓄技术,精准控制雨水下泄流量。
河道清淤扩容,改造杨下河流域贺胜路至泉都大道段排涝渠道800米,畅通行洪“动脉”。
箱涵清障除杂,全面疏通片区内10.2公里雨水箱涵及管道,恢复“血管”畅流能力。
雨污分流筑基,咸宁大道新建3公里专用污水通道直通泵站,提升片区污水收集率。
智能分流控污,关键节点新建6座智能分流井,实时监测雨量、水质、水位,智能控制系统精准启闭分流设施,实现高效雨污分流。
路面收水强化,新建雨水口22座、截水沟171米,织密“毛细血管”收水网,力保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下游箱涵扩容,新建市资建局段512米及市体育中心段267米雨水箱涵,针对性消除两处严重积水点。
污涝分治提质,新建5000立方米初雨调蓄池,收集暴雨溢流污水,防止溢流污染淦河,增强排涝控制能力。
泵站智能升级,新建全地埋式污水提升泵站,智能调控进出水量。
排口增容畅泄,增设丹桂大厦排口,新建规格4×3.5米的雨水箱涵及139米长的排口,联通旧箱涵,打通入河“最后一公里”,减轻咸宁大道排涝压力。
咸宁,以“上蓄、中治、下扩”的智慧布局,以十项举措的精准发力,精雕细琢城市的“里子”,绣出安全韧性的底色,织就水清岸绿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