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不久前,湖南省慈利县、永顺县等地被曝多个天然溶洞受垃圾污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溶洞被污染、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大量钟乳石被公开售卖。
■溶洞内堆积大量垃圾并被破坏
近期,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遭排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拍摄者称,垃圾堆积“有七八层楼那么高”。事发后,当地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存量垃圾进行清理,同时对相关单位责任人采取停职检查等措施,对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记者发现,溶洞被污染、破坏现象并非个案。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马鞍村,一溶洞曾因村民长期倾倒垃圾,洞内堆积生活垃圾10余吨,导致下游河流氨氮、总磷含量超标。2024年,七星关区人民检察院向水箐镇人民政府送达检察建议书督促整改,溶洞内垃圾得以清理。
在西部某县一个村庄,记者发现路边的一处溶洞被当地用泥土封堵。村支书告诉记者,洞穴长期被村民用来倾倒垃圾,出于环保压力,不得已只好封堵。
在西南某县的一溶洞内,有大量石花、石枝、石葡萄、石珊瑚等奇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洞中部分如珍珠一般的穴珠已被盗,晶花池的水被踩踏污染。
“我2021年第一次去溶洞发现有很多穴珠,还向某杂志提出要写一篇关于穴珠的科研文章。但是次年第二次去的时候,就看到很多穴珠已经被盗了,非常痛心。”一名研究者说。
在西部某县的一处溶洞内,记者看到,被打断的石笋仅剩下短短的石桩,被敲断的钟乳石散落在地上,洞顶巨大的石柱被拦腰砸断,原本完整的石旗因破碎而参差不齐。“这个洞穴里的钟乳石长期被破坏。为防止继续遭破坏,只能用铁门将洞口锁住。”当地一名基层干部说。
石钟乳、石柱、石笋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能形成,溶洞生态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动植物,具有很高的科研、生态、美学价值。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溶洞数量众多。根据环境保护法,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保护溶洞,就是保护溶洞内的地质资源,以及洞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远海说,溶洞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在溶洞内发现了不少新物种,涵盖动物、植物、昆虫等,还有很多有待发现。
■买卖钟乳石加剧溶洞破坏
业内专家认为,钟乳石形成时间十分漫长,记录了大量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的重要依据。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重视不足、保护不够,大量钟乳石在市场上被买卖。在一些电商、短视频平台上,钟乳石被加工成“中药”粉末、摆件、盆景、假山等销售。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发现,有数十家店铺在售卖钟乳石摆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一家销售钟乳石摆件超过2万件的店铺的视频显示,店内摆满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钟乳石。“已经多次购买”“石头很漂亮,还会再买”……一些消费者点评。另一家店铺内出售的钟乳石摆件体积庞大、形态完整,售价达158万元。
一名店主告诉记者,他卖的天然钟乳石产自广西,“都是从洞里直接取回来的”。
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一些地区出现专门开采钟乳石售卖获利的现象,对溶洞造成破坏。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还出现了“探洞热”。由于探洞者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时有无意识破坏发生。
“溶洞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大都位于偏僻的山里,难以进行经常性管护巡查,人为破坏、私挖盗采很难被发现。”一名基层干部说。